-
【2023答案年終秀】李世默:與中國脫鉤,就是與世界脫鉤
最后更新: 2024-05-09 04:57:55【編者按】2023年,是經歷沖擊后回升恢復的一年。中國和世界重新回到了高速連接與“雙向奔赴”。在不穩(wěn)定、不確定的重重疑云中,世界需要中國的答案,走向世界的中國也需要新的答案。
在觀察者網2023年“答案”年終秀上,風險投資人、政治學學者李世默,在題為《小院與世界——中國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及其對全球化的意義》的演講中,提到過去20年中,中國從全球化的邊緣地位不斷提升,對歐美等原來處于中心地位的國家構成挑戰(zhàn),因而也才有了美國的“小院高墻”政策。
但與中國脫鉤,就是與世界脫鉤,在下一個20年里,中國將不斷提高產業(yè)附加值,通過發(fā)展高質量產業(yè),推動世界經濟的新一輪增長。
李世默: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的主題是“走向世界的中國”。其實我今天早上來的時候就有點別扭,覺得這個題目起的不是非常好,有點過時了,取題那天的例會我肯定沒參加,如果參加了肯定會否掉這個題目。剛才主持人提到十年前我在TED的發(fā)言,十年前,也許這個題目是恰當的,因為那時候外國人都對中國非常好奇,想要了解中國到底怎么回事,那個時候中國確實在走向世界。
10年過去了,為什么我覺得這個題目已經過時了?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數據。在這十年里,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38.6%,超過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根據IMF的數據,中國將在未來五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額將達到美國的兩倍。
同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國際開發(fā)融資來源國。22年來為165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20985個項目提供了約1.34萬億美元的貸款和贈款,超過了世界銀行、IMF以及巴黎俱樂部22個成員國的總和。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是日本、韓國、歐盟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大的貿易伙伴,連續(xù)11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連續(xù)10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并已成為南美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拉丁美洲國家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從2017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預計將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需求國。在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參與國貿易額增加了10.1%,外資增加5%,低收入國家GDP增加3.4%。
這說明什么?中國不是在走向世界,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中國走向世界,只是一個十多年前的口號。從物理上你是沒有辦法走向你自己的,我們在走,就是世界在走,我們朝哪個方向走,世界就朝哪個方向走。世界上有些國家、有些人經常嚷嚷著要跟中國“脫鉤脫鉤脫鉤”,我的回答很簡單,跟中國脫鉤,就是跟世界脫鉤。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發(fā)生在中國的事情,和全球化、和整個世界的關系到底在哪里?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全球化大規(guī)模興起的前夜,就有經濟學家——我這里舉兩個例子,美國的弗里德曼和阿根廷的普雷維什——注意到了一個問題,在全球化過程中,不同國家所具有的經濟機會和經濟資源是不平等的。他們把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國家分成兩類,形象的說,就是全球化的中心和全球化的邊緣。有些國家屬于全球化的中心,有些國家屬于全球化的邊緣。
那么誰是中心國家?說白了就是美國引領的西方國家。在這些國家里,權力、資本和發(fā)展機遇高度集中,他們有著高度的城市化和工業(yè)化水平,并且集中了主要的經濟和政治力量,是推動全球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動力。掌握全球經濟命脈的跨國企業(yè),都是在這些中心國家。
而邊緣國家,則只能長期提供原材料、低成本勞動力和消費市場。
盡管美國和中國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美國依靠科技、金融、軍事就能讓全球的財富源源不斷流入,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付出的努力其實要多得多。而對于大多數的邊緣國家,在這個全球化體系中的處境可能是很艱難的。
英國經濟學家安迪·薩納姆曾經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去工業(yè)化問題做了一個研究,他列舉了四個發(fā)展中國家工業(yè)化的典型案例。第一種是以印度為代表的初級工業(yè)化,他們長期處于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階段。第二種是中國,是不斷升級的工業(yè)化,產值不斷提升。其實全球化這二三十年里,中國是一枝獨秀,就我們一個邊緣國家慢慢崛起,慢慢壯大,其他都停滯在邊緣國家里。第三種是印尼,他們的產業(yè)升級沒能取得成功,過早顯現出去工業(yè)化的趨勢。第四種是巴西,經歷了長期的產業(yè)降級、去工業(yè)化的過程。我還記得我對話盧拉總統的時候,他痛心疾首地告訴我,在自由派執(zhí)政的十年里,巴西丟掉了引以為傲的航空工業(yè),從一個飛機出口國淪為了一個農業(yè)國家。
這個全球化模式是不可持續(xù)的,為什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西方所謂邊緣國家里最大的國家——中國,拒絕長期停留在全球化的邊緣地位,我們開始逐漸向中心移動。最重要的標志,就是我們開始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著力提升制造業(yè)的附加值。當前我們國家的產能是全世界第一,這20多年的全球化過程中,我們建立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工業(yè)產能,工業(yè)總產值占全世界的30%以上,沒人比我們高。每年我們的產能價值大概是5-10萬億美元,比美國、德國、日本加一起還要大。
但是這些產能的附加值還是偏低,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產能的附加值提高。我算了一下,我們中國5-10萬億美元的產能,附加值大概是12%。如果這5-10萬億美元是一家公司的收入,12%的附加值就是這家公司的毛利,其實這個毛利是比較低的。美國在工業(yè)化頂峰的時候,比如上世紀70年代,產能的毛利大概在35%-40%。這30個點的差距在5到10萬億美元的分母上是個巨大無比的價值,這個就是中國高質量發(fā)展要掙的錢。
宏碁集團創(chuàng)辦人施振榮先生提出了著名的Smile Curve微笑曲線。10年、20年前我們跟越南差不多大,很小的一個球,現在變得跟美國差不多大,但是這個球在微笑曲線的地位沒怎么改變,仍舊在中間偏下,這說明我們的附加值比較低。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球往左上方推,把附加值往上推。
面對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的崛起,反應最激烈的當然是美國,因為他們是最大的所謂全球化中心國家,他們靠什么吃飯?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fā)展)、軍隊和美元,現在我們也要做R&D了,當然這也許對他們是一種威脅。
最近美國出臺了很多法案來遏制中國在這方面的發(fā)展,其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小院高墻”。這個概念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美國過去主導下的國際秩序的本質,就是要把毛利最高、價值最高的東西留在他的“小院”里面,讓其他國家在“小院”外邊為他打工掙薄利,他掙大錢。
最近疫情以后,我在全世界走,西方國家包括我們中國自己內部,有很多人說好像我們中國被美國的“小院高墻”孤立了。后來我想想是不是被孤立了?誰在“小院”里面?誰在“小院”外面?“小院”是誰?
我做了個研究,其實小院里有兩部分國家,第一部分就是大英帝國和它的四個子孫國,很多人說這些國家是通過種族滅絕建國。第二部分國家是1000多年前基督教會第一次大分裂后的西基督教國家,包括西歐的法國、德國、西班牙這些國家。這些國家加一起大概6億多人口,占全球GDP的50%,但是只占經濟增量的35%。
在他們之外,還存在一部分中間地帶,他們中有東正教陣營的東歐部分,還有一些跟西方陣營不完全是一條心的匈牙利、塞爾維亞,以及土耳其這樣的歐洲、北約內部邊緣國家。這些國家大概有5億多人口,占全球GDP的10%,經濟增量的5%。
還有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全球南方,這是個巨大無比的世界,里面有不同的宗教文化和經濟國情。除了中國以外,這些國家中的大多數都沒有從全球化過程中獲得很多的利益,雖然也發(fā)展了,但是仍然停留在邊緣國家的地位。這些國家總共有60億人口,約占全球GDP的40%,占經濟增量的60%,而且還在增長。
所以,“小院”很小,世界很大。中國經濟增長的范式轉變對于全世界的意義非常重大,舊的全球化模式正在面臨調整,對于多數發(fā)展中國家,如果不從產業(yè)鏈往上爬,最終都會陷入中等或者中低等收入陷阱。中國有能力也有市場來進行這樣的經濟結構調整,我們現在正在經歷這個調整,通過發(fā)展高質量產業(yè)來推動世界經濟的新一輪增長。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中國的繁榮,更是為了全球的共同發(fā)展,為了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平衡的世界新秩序。
現在很多人都說中國經濟增長在放慢,放慢并不奇怪,因為我們的經濟在發(fā)生結構性調整,需要一段時間。我提出過一個概念:“中國經濟的前后20年”,第一個20年是2000年我們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到2020年,發(fā)展的很成功。不算政府投資的基建、5G,那個時代中國市場經濟有三大支柱,第一是房地產,占GDP的1/3;第二,消費互聯網平臺的崛起;第三,中低端制造業(yè),加入世貿以后中國成了世界工廠。
但到了2015-2017年,這些已經很難持續(xù)下去了。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消費互聯網創(chuàng)造了很大的價值,改變了整個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但是里面真正的科技創(chuàng)新含量是比較低的,大部分是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重新改變了我們做事的方式。但在新技術領域,我們落后了,比如芯片,中低端制造業(yè)倒是在價值鏈上往上升,但是速度比較慢。
接下來20年,中國的經濟動力會來自哪里?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存量,第二是增量。存量就是我剛才說的我們巨大無比的工業(yè)產能,但附加值和毛利還比較低。我經常講蘋果手機的故事,絕大多iPhone都是中國制造,10年前1000美元的iPhone,我們只留下了3.5%的價值,十年以后這個數字已經到了26%,這是非常大的成就。如果我們把里邊的芯片也做了,附加值就能到70%,但目前還不是。如果我們能夠在各行各業(yè)重復iPhone的故事,就可以把12%的附加值慢慢提升到25%、30%、40%。
增量就是科技引領的新型產業(yè),很多中國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們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而且我們走的比別人都快,比如生命科學、合成生物學、新能源、新材料……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了幾位年輕的科技媒體人、科技傳播者加入我們的圓桌討論。他們不僅是觀察者網的老朋友,也是在各自科技領域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接下來我們聽他們跟大家分享中國經濟今后20年的發(fā)展動力在哪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小婷 
-
理想L系列,真的是“廉頗老矣”嗎?
2024-02-29 19:32 -
智己城市NOA上海首秀!優(yōu)缺點都有啥?
2024-01-29 17:59 觀方車訊 -
試駕極越01:誰說智能和操控是矛盾體?
2023-12-05 21:24 -
當“汽車”變身“機器人”,算不算擁有了靈魂?
2023-10-25 17:36 觀方車訊 -
鐵西區(qū)帶給我的,是皮糙肉厚
2023-08-13 14:05 -
布林肯來了,“史上最低谷”的中美關系怎樣才能往前走?
2023-06-20 08:05 中美關系 -
陽邏,走訪大藍圖上的一座智慧小城
2023-05-31 14:26 數字化轉型 -
在上海車展感受車界變化,德國專家怎么說?
2023-05-22 10:23 觀方車訊 -
110萬輛!特斯拉中國近年賣出的車,幾乎全部召回
2023-05-16 18:08 觀方車訊 -
再砸一萬億日元,豐田“死磕”電動車
2023-05-16 18:08 觀方車訊 -
保時捷國產提上日程?最新回應來了
2023-05-10 17:56 觀方車訊 -
國六b即將全面實施,約百萬庫存車受影響
2023-05-10 17:55 觀方車訊 -
廣汽月度產銷快報,三菱不配有姓名了?
2023-05-08 18:43 觀方車訊 -
巴菲特:不太可能投通用和福特這種車企
2023-05-08 18:42 觀方車訊 -
汽車價格戰(zhàn)持續(xù),吉利、上汽“卷起來了”
2023-05-08 18:42 觀方車訊 -
360八年來首虧,哪吒汽車成“元兇”
2023-05-06 18:14 觀方車訊 -
德產特斯拉,用上了比亞迪電池
2023-05-06 18:13 觀方車訊 -
新能源車、海外市場“雙雙”破百萬,這家中國車企創(chuàng)造歷史
2023-04-28 17:50 觀方車訊 -
外地車輕微交通違法,多地“五一”期間不處罰
2023-04-28 17:11 觀方車訊 -
進口車一季度暴跌30%,日系車最慘
2023-04-27 18:07 觀方車訊
相關推薦 -
“眾叛親離!要是再發(fā)生911,誰還同情美國人?” 評論 173她對美放狠話,還提到歐盟的“實力地位” 評論 266美媒竟來碰瓷:解放軍這次演訓,“是在考驗美國決心” 評論 192圍島集結、多向抵近!現場視頻來了 評論 177美國學者開始“流亡” 評論 152最新聞 Hot
-
“中國對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機會”
-
共和黨人也不滿關稅,“長期來看,我們都會死”
-
韓網民強扯“中國間諜”喊美軍介入,駐韓美軍急了
-
美國航運巨頭發(fā)話:我們有很多中國船,這錢得美國人掏
-
馬斯克狂撒2500萬,這場“會改變西方文明進程”的選舉還是輸了
-
俄高官有望沖突后首次訪美,“美方暫時解除制裁”
-
美防長稱日本是“前線”,日媒急了
-
美國兩黨拿出對俄制裁草案:征500%二級關稅
-
“眾叛親離!要是再發(fā)生911,誰還同情美國人?”
-
特朗普明天將在白宮開會,討論TikTok命運
-
“白宮正研究:丹麥給格陵蘭6億,我們加價”
-
美國司法部要求判他死刑:讓美國再次安全
-
她對美放狠話,還提到歐盟的“實力地位”
-
“歐美關系搞砸了,歐盟準備以自己的方式應對中國 ”
-
周一鳴接棒港警“一哥”
-
他演講超25小時,狂噴特朗普馬斯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