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乘旦:歷史學研究離不開“體系”
關鍵字: 歷史學碎片化研究體系【文/錢乘旦】
本文針對當前史學界一個流行的傾向,這種傾向不僅在中國史學界,也在世界史學界散發(fā)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史學研究發(fā)展迅猛。幾十年中,史學研究最大的進步之一,就是研究越做越細,課題越做越小、也越做越深,和 “文革”之前的 “假、大、空”形成鮮明對照。這種越做越細、越做越小、越做越深的現象本身很好,歷史學確實應該做細、做小、做深——不深、不細、不小,大而不當,不接地氣,從空到空,這樣的歷史學是沒有出路的,也看不到發(fā)展的前景。所以,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歷史學在這方面的變化是一個進步,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在這個總體發(fā)展的趨勢中,有一個苗頭也日益明顯,非常值得史學界注意。這個苗頭就是歷史學界——包括已經成熟的學者以及正在學習之中的研究生 (碩士生、博士生) 和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一代,自覺或不自覺地滋生出一種傾向,認為歷史學研究是不需要體系的,應該擺脫體系的束縛;歷史學研究是不需要理論的,理論無助于歷史研究。題目小就是好,越細、越小越好。小題目無需框架,更不需要體系。至于為什么做某個題目?做一個題目要不要理論?這些問題無足輕重,為題目而題目就可以了。
更有甚者,有人聲稱有了體系反而不好,有了理論就礙手礙腳。因此,一種 “反體系”思潮廣為流傳,碎片化現象因而坐大。我認為,這種傾向如若繼續(xù)發(fā)展,對歷史學研究一定造成傷害。關于碎片化問題,史學界——甚至整個學術界——已經討論了很長時間。七八年前,《歷史研究》曾召開一個會議,我當時就提出了碎片化問題,在場有不少學者并不在意。但是,七八年過去了,碎片化現象卻愈加明顯,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成為問題,碎片化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的學術現象,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注意。
歷史學研究要不要體系? 答案是肯定的。體系是歷史學研究的一個本質特征,或者說是最重要的本質特征之一。有了體系才有對史料的選擇,才有對歷史的梳理與書寫,這是做歷史研究的人都能體會到的。做歷史研究的人都知道,史料本身是碎化的,是散亂的,需要歷史學整理,把散亂的史料整合起來,讓它們成為 “歷史”。歷史學家的工作,第一是尋找史料,第二是整理史料,如果還有第三,那就是 “書寫歷史”,由此而闡釋史料中所包含的歷史意義。無論是尋找史料,還是整理史料、書寫歷史,“體系”始終在發(fā)揮作用,比如,就史料而言,它存在于很多地方,各種各樣的史料多極了,也很混雜。
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把他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史料挑選出來,梳理成 “歷史”??墒悄男┦妨嫌袃r值、值得寫進“歷史”呢?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判斷和不同的選擇標準。通常出現的情況是: 有些學者挑選這些史料,有些學者挑選那些史料,其他學者又挑其他的史料,這種情況在歷史學家們看來是非常正常的事,毫無奇怪之處。可是,為什么不同的學者會挑選不同的史料、然后使用不同的史料呢?這就涉及到體系問題了,是體系為篩選提供了標準,也為書寫制定了框架。
歷史學家這樣做也許是不自覺的,但體系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不管歷史學家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沒有體系就無法篩選史料,也無法書寫歷史。從體系出發(fā),某個歷史學家會覺得某些史料有價值,于是挑選它們,寫進他寫的 “歷史”;其他歷史學家則根據他們的標準挑選他們認為重要的史料,并書寫他們的 “歷史”。因此,體系不以歷史學家的主觀意志而存在,它本身就是存在;如果沒有體系,史料就永遠只是史料,不能成為 “歷史”。
舉一個不要體系的例子。北京大學出版社前幾年出過一本書,中文書名是 《世界: 一部歷史》,作者是美國人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這是一部全球通史性質的書,也是一部典型的不要體系的書。作者在前言中就說,他這本書不要體系,也絕對沒有任何體系。他試圖把整個世界從古到今各個地方、各種人群、所有文明、一切能夠找得到的東西都寫進書里。書寫得非常精彩,也很耐看,但我們發(fā)現,他——作為一位沒有受過專業(yè)史學訓練的記者作家,雖然把書寫得很精彩,但素材都是信手拈來的,并未精心挑選;如果他碰巧拈到了另外一些素材,那他就一定會寫出另外一部歷史了。讀者看完了這本書,腦子里仍然是一堆碎片,而沒有成為 “世界”。所以我說,體系是歷史學研究的本質特征之一。
中國史學傳統(tǒng)和世界史學傳統(tǒng)都非常重視體系,無論自覺或不自覺,都把體系看得很重,而且有成型的體系。比如,中國史學傳統(tǒng)從形式上說是紀傳體,從《史記》開始就是這樣;從理念方面說,自孔子以來,經過司馬遷、司馬光等,一直到現在,都強調經世致用、知古鑒今,強調史學的借鑒意義——“資治通鑒”就是用古代的東西警示現今,這是中國史學的一大特點。中國史學重視史料鑒別,因此,考證、考據在中國史學傳統(tǒng)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考證、考據不是中國史學研究的根本目的,鑒別史料是為知古鑒今服務的。考據之學到清代發(fā)展到頂峰,形成所謂乾嘉學派,但那是有時代背景的,就是清代愈演愈烈的文字獄。關于這個問題,史學界各位同仁都很清楚。
西方史學傳統(tǒng)同樣有體系,但它的體系更加多樣化,并且隨著時代變動而不斷變化。從形式上說,西方敘事方法和中國的紀傳體敘事有很大區(qū)別,我把它稱為“時空敘事”,也就是講故事,沿著時空一層層鋪敘;另一種形式是編年體,按年、月、日記錄所發(fā)生的事,這種形式在中世紀相當普遍。從理念上說,西方歷史學強調求知,也就是以追求知識為目標,想知道過去發(fā)生了什么,把求知作為非常重要的理念。但即便如此,它仍舊重視對歷史教訓的探求,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修昔底德寫這本書,試圖找到戰(zhàn)爭中的教訓,尤其是雅典失敗的教訓??梢?,求取教訓在西方歷史學的源頭就已經是傳統(tǒng),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 原標題:錢乘旦 | 歷史學研究離不開“體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吳立群
- 最后更新: 2019-05-11 17:14:49
-
既然提起高加索人種,那何不一起談談歐羅巴人種和日耳曼人種?
2019-05-08 08:23 70年對話5000年 -
青春的顏色,叫奮斗!
2019-05-03 11:54 新時代之聲 -
西藏考古大發(fā)現:發(fā)現青藏高原首個史前人類洞穴
2019-04-20 15:04 考古 -
在菲律賓發(fā)現新的古人類物種
2019-04-12 16:42 考古 -
侵華日軍細菌戰(zhàn)又添新罪證!
2019-03-25 19:19 -
選舉產生官員是反民主的,在過去兩千多年里曾是婦孺皆知的常識
2019-03-25 17:38 觀學院 -
“今天,向40年前那場戰(zhàn)爭中的英雄和烈士們敬禮!”
2019-02-17 22:47 -
長城城磚被撬壞60余延長米,誰干的!
2019-02-05 20:23 考古 -
在中國,不管官多大學問多好,都不該忘記自己來自人民
2018-12-11 08:05 新時代之聲 -
塵封百年,甲午海戰(zhàn)沉船致遠艦設計圖在英國重見天日
2018-12-10 19:59 考古 -
直播:今天我們該如何紀念“三大戰(zhàn)役”
2018-12-09 12:14 觀學院 -
即使在最窮的中國面前,英國人也摔了跤,美國人也碰了壁
2018-11-30 07:10 新時代之聲 -
唐代公主誰也沒見過,怎么知道復原得準不準確?
2018-11-22 07:44 -
有些人一講改革開放,就是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
2018-11-21 08:18 新時代之聲 -
當年我們羨慕別人家家有冰箱,今天我們造給全世界
2018-11-19 08:38 新時代之聲 -
疑似抗日英烈頭顱現身日軍老照片 日軍曾“屠村”
2018-11-19 07:33 -
愛因斯坦親筆信3.2萬美元成交 信中成功預言德國未來
2018-11-15 17:21 德意志 -
埃及發(fā)現幾十具“木乃貓”,真·喵星人占領評論區(qū)
2018-11-13 20:44 考古 -
“10人里有1人愿回中國,我們就成功了”
2018-11-02 06:58 新時代之聲 -
當年中國沒錢,但有膽子“殺出一條血路”
2018-10-30 07:28 新時代之聲
相關推薦 -
美國人瘋狂囤貨,“中國電視被買空” 評論 1124月10日起,對原產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 評論 861“特朗普白給,中國要贏得全世界了” 評論 159尹錫悅被罷免 評論 348馬克龍:別天真了!歐盟要暫停對美投資 評論 95最新聞 Hot
-
美國人瘋狂囤貨,“中國電視被買空”
-
美股開盤重挫,特朗普:我的政策永不改變
-
90億美元還想不想要?哈佛被下“整改通牒”
-
“2300美元一臺?特朗普要親手毀掉‘美國象征’?”
-
4月10日起,對原產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
-
石破茂:這是一場“國家危機”
-
“特朗普白給,中國要贏得全世界了”
-
《經濟學人》繃不住了…
-
“和她見了一面后,特朗普炒了近10名國安官員”
-
尹錫悅被罷免
-
尹錫悅發(fā)聲
-
道指狂泄近1700點,美股創(chuàng)5年最大單日跌幅
-
巴西宣布采購2艘英國二手船塢登陸艦
-
王勛、宋思玉,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
美太空軍鼓吹“太空軍事化”,又拿中國做文章
-
“入境美國時要慎之又慎,那里已面目全非,充滿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