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鼎新:民族國家在歐洲的興起
關鍵字: 民族國家歐洲蒂利趙鼎新何謂民族國家
在當今的世界,每個國家都在通過自己所控制的資源(如課堂教育和宣傳),在本地區(qū)傳統(tǒng)的宗教、語言和部族等基礎上,來打造諸如“法蘭西民族”、“大和民族”、“美利堅民族”或“德意志民族”等等觀念。用社會學術語來說,我們可以把這些觀念稱為“想象的共同體”。這一“想象的共同體”如果打造得比較成功,居住在同一個國度中的民眾就會覺得自己擁有相似的歷史記憶,有著統(tǒng)一的認同感。這樣的國家,就可以被稱為民族國家。
雖然今天世界上存在的絕大多數國家均是民族國家,但作為一種國家形態(tài),它卻是一個在歐洲率先興起的現代現象。在前現代社會中,世界上并存著諸如帝國、城邦國家、封建國家甚至教會國家等等類型。為什么民族國家會在歐洲興起?
同樣重要的,是歐洲國際政治在第二個千禧年里發(fā)生的變化。第二個千禧年伊始,歐洲強國多是那些占有廣闊地域、商品經濟不甚發(fā)達、但政治上比較專制的內地農業(yè)國家(如波蘭)。第二個千禧年中期,那些經濟發(fā)達、資本密集、政治自由而地域有限的城邦國家(如比利時、威尼斯及佛羅倫薩)成了歐洲政治的主導。17世紀以后,歐洲的城邦國家相續(xù)衰落,那些既擁有大城市又占有很大周邊地區(qū)的國家(如法國和英國),或者說既有城市經濟所帶來的自由傳統(tǒng)又有農業(yè)經濟帶來的專制傳統(tǒng)的國家,成了歐洲的霸主。18世紀,特別是在法國革命后,民族國家迅速成為歐洲各國國家發(fā)展的普遍形態(tài)。為什么不同時期主導歐洲政治的國家會有如此的變化?為什么18世紀以后歐洲各國均向民族國家的方向發(fā)展?蒂利的《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布萊克威爾出版公司,1990),回答的正是這些問題。
蒂利的兩個邏輯
蒂利認為,歐洲國家形態(tài)的發(fā)展以及民族國家在歐洲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第二個千禧年歐洲社會戰(zhàn)爭形態(tài)的變化以及這些戰(zhàn)爭形態(tài)與歐洲各國國家和城市力量之間的關系。蒂利的書中有兩個關鍵的邏輯。第一個是戰(zhàn)爭形式和國家能力之間的互動。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蒂利把歐洲戰(zhàn)爭在第二個千禧年的發(fā)展劃分為“騎士戰(zhàn)爭”、“雇傭軍戰(zhàn)爭”、“常規(guī)軍戰(zhàn)爭”和“民族戰(zhàn)爭”四個階段。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歐洲國家不但在國家能力上有著飛快的提高,而且戰(zhàn)爭和國家之間的關系也在每一個階段有著完全不同的變化。
第二個是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互動。發(fā)動戰(zhàn)爭需要向社會汲取資源。如果一個國家所控制的領域內有發(fā)達的城市(當時歐洲城市在政治上有著很強的獨立性),統(tǒng)治者就不得不通過討價還價的方式從城市經濟中汲取財力。如果沒有強大的城市,國家就有可能運用強制性手段。這兩個邏輯相互交錯,就有了如下的論點。
騎士的數量決定國家的強弱
第二個千禧年伊始,我們今天稱之為歐洲的地區(qū)尚處于中世紀的“黑暗期”。各國的國力都很弱,沒有財力維持常規(guī)軍。當時的主要戰(zhàn)爭形態(tài)是所謂的“騎士戰(zhàn)爭”。加入戰(zhàn)爭的騎士與國王有著一種個人之間的契約關系。騎士每年拿出一定時間為國王作戰(zhàn),國王則給予騎士一片領地和其他特權。在這一時期,擁有的騎士的數量,決定了國家的強弱。而騎士的數量則與國家領土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少成正比。因此,幅員遼闊的國家往往會在戰(zhàn)爭中勝出,從而主導歐洲政治。
從雇傭軍到常規(guī)軍
14世紀以后,由于瑞士長矛兵的興起及其他原因,騎士戰(zhàn)爭逐漸式微。當時的歐洲各國仍然沒有能力維持一支可觀的常規(guī)軍,但同時期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卻使許多國家變得富有起來?;ㄥX請雇傭軍作戰(zhàn),成為歐洲各國在15到17世紀之間的普遍的選擇。這就迎來了歐洲戰(zhàn)爭的“雇傭軍”時期。在這一時期,決定國家軍事力量強弱的,不再是幅員和人口而是經濟實力。那些富有的城邦國家于是就在國際戰(zhàn)爭中占據了優(yōu)勢。但新的問題又來了:雇傭軍(許多是瑞士兵)不見得會為雇主賣命;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軍餉和給養(yǎng),很容易發(fā)生兵變。同時,歐洲不少國家在幾百年的爭戰(zhàn)中,財政汲取能力和對國民的控制能力得到強化,許多國家因此而發(fā)展了常規(guī)軍?!俺R?guī)軍戰(zhàn)爭”在17世紀成為歐洲戰(zhàn)爭的主要形態(tài)后,那些既擁有大城市、又占有很大周邊地區(qū)的國家,逐漸在戰(zhàn)爭中獲得主導地位。這是因為,隨著武器的發(fā)展,戰(zhàn)爭變得日益昂貴,小規(guī)模的城邦國家越來越無力支付。更重要的是,城邦國家既沒有對國內百姓的專制能力,也沒有足夠的人口來建立規(guī)??捎^的常規(guī)軍。即便有了常規(guī)軍,還得考慮如何使士兵勇敢地投入戰(zhàn)爭的問題。歐洲國家當然可以采取中國先秦時期的法家所采取過的嚴厲的強制手段,并獎勵那些勇敢的士兵。但是,當時歐洲的大國統(tǒng)治者并沒有如此強大的專制能力,他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在不同程度上與貴族、僧侶和城市中產階級討價還價。
讓士兵為自己的民族而戰(zhàn)
這樣,讓士兵為自己的民族而戰(zhàn),就成了引導士兵勇敢作戰(zhàn)的有效手段。民族主義于是應運而生。擁有民族主義情懷的法國農民,打起仗來異常勇敢,一個時期內所向披靡。各國爭相效仿的結果,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就成了歷史潮流。
附帶的解釋
蒂利在解釋歐洲國家形態(tài)的發(fā)展和民族國家興起的過程中,還附帶解釋了近代歐洲社會的其他一些重要發(fā)展。比如,第二個千禧年中,國家與以城市為代表的經濟勢力相互之間既依存又猜疑的發(fā)展關系,殖民地經濟在歐洲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以及英國、法國、意大利、北歐諸國在歐洲戰(zhàn)爭中的發(fā)展軌跡和動因。他的著作同時也在統(tǒng)一的框架下探討了民主體制在歐洲興起的動因(在自由城市力量和農業(yè)社會的專制力量的平衡中發(fā)展而成)、科層制在歐洲的起源(戰(zhàn)爭刺激了國家力量和效率的增長)等等許多問題。寫現代歐洲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書籍多如牛毛,但是很少有人能像蒂利一樣,同時運用因果邏輯、社會機制和宏觀把握,把眾多的現象有效地串聯起來,作出一個邏輯嚴密的解釋?!皬娭啤币粫俏鞣綒v史社會學的一部杰作。
國家力量和軍事力量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
“強制”一書是西方歷史社會學發(fā)展的產物。19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的歷史社會學家都帶著很強的馬克思主義的烙印。其中比較著名的研究有摩爾的《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安德森的《從古典到封建》和《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以及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1970年代中期以后,在繼續(xù)承認經濟生活對社會發(fā)展有重要影響的基礎上,西方學者也認識到國家力量和軍事力量在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性。比較著名的,有馮納(Finer)的《歐洲的國家和民族建設:戰(zhàn)爭的作用》,以及麥克尼爾、邁克爾?曼、唐寧(Downing)、珥特曼(Ertman)等人的作品。這些作者的側重各有不同,但是相比于其他學者(特別是唐寧和珥特曼),蒂利的論點解釋范圍要大得多,分析方法也要靈活得多。與麥克尼爾、邁克爾?曼等人的工作一樣,蒂利的著作處處顯示了一個大學者的風范。
1980年代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對工業(yè)化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的分析視角日趨復雜。有人強調各文明間的互相影響,有人分析了人口及其構成以及新大陸的發(fā)現與“西方興起”的關系,有人把西方社會的最終“興起”歸結于關鍵性技術的突破,有人甚至從不同社會女性的地位來找“西方興起”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是這些新探索基本上都沒有超過以蒂利為代表的整整一代人的努力。
輕視了涂爾干和韋伯的核心觀點
當然,這并不是說蒂利的工作沒有明顯的弱點。以今天的眼光看,蒂利可以說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化的韋伯主義者。與經典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有所不同,蒂利在他的分析中不僅僅強調了經濟(即被蒂利抽象化了的城市力量)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強調了政治力量(國家)和軍事力量對于社會發(fā)展中的獨立影響。但是,蒂利輕視了涂爾干,他的分析不能把宏觀的社會結構因素與微觀的社會情感加以很好地結合。
更為重要的是,蒂利在他的著作中完全忽略了韋伯式分析方法的一個核心,即注重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和宗教等文化層面的因素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由于這種忽視,蒂利不得不把他的解釋范圍局限于民族國家的形成,從而忽略了“現代化”的其他方方面面,特別是工具理性的擴張、政教分離和脫魅時代的到來以及工業(yè)化、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社會的來臨。
基督教的影響
以基督教問題為例,基督教在歐洲的存在和變化,至少會給現代社會的到來和民族國家的形成帶來以下重要影響,這些影響都被蒂利忽視了。
第一,歐洲中世紀的所謂“黑暗期”,事實上是城市和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歐洲各國的國家力量十分薄弱,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來控制/保障歐洲國家之間的貿易,特別是長距離貿易。這時天主教教會勢力及其所提供的天主教世界就成了歐洲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一個整合力量,成了歐洲各國政治的協調者、領導者、甚至是保護者。這個天主教世界促進了有著不同文化習俗和語言的人們之間的信任及相應長距離貿易的發(fā)展。
第二,中世紀歐洲教會與國家勢力之間的平衡和沖突導致了歐洲國家力量的薄弱。這就為蒂利所說的政治獨立的經濟城市的興起和發(fā)展提供了契機,也迫使歐洲各國與各種社會力量進行協調。這種協調型政治的發(fā)展最終加強了國家在社會中的有機滲透。這種低專制、高協調性的國家也為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民族國家的興起提供了重要保證。
第三,在中世紀,天主教是“羅馬帝國的幽靈”。這不僅僅是說天主教在教義和組織形式上都大量繼承了羅馬帝國的政治和組織傳統(tǒng),同樣重要的是,通過對單一上帝的追求,對于《圣經》文本真理性的探索,以及對于神秘魔術性宗教思潮的打擊,天主教還保留和繼承了古希臘的理性傳統(tǒng),從而為文藝復興后歐洲理論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全面擴展鋪平了道路。
第四,天主教不但全力捍衛(wèi)一個充滿嫉妒的上帝,認為《圣經》就是真理,而且捍衛(wèi)他們對《圣經》解讀的絕對權威性。這就給統(tǒng)一的天主教世界帶來了脆弱性。路德在威騰堡教堂的門上僅僅貼了幾張“小字報”,就給天主教世界帶來了毀滅性的分裂。其實,路德文中對天主教賣“贖罪券”做法的攻擊,與明朝末年李贄對儒教的攻擊相比,不知要溫和多少。但是,儒教在中國代表的是道德而不是真理。當時中國的主流士大夫根本就沒有興趣與李贄進行一場“對錯式”的論戰(zhàn),他們的精力主要還是集中在科舉上。以李贄為代表的明末異端思潮就在“不爭論”背景下,在政治上被邊緣化。但是,基督教追求真理的動力,使得路德的幾張“小字報”引出了一場“真理問題大討論”和新教運動。其后果是天主教世界的分裂、長期延續(xù)的宗教戰(zhàn)爭和教會勢力在歐洲政治中的逐漸邊緣化。宗教分裂為歐洲群雄逐鹿提供了動力,而教會勢力的邊緣化則給民族國家的興起鋪平了道路。
第五,宗教戰(zhàn)爭在歐洲興起以前,歐洲的戰(zhàn)爭是國王和貴族的事情。一般老百姓與之并不相干。天主教世界產生分裂后,不同信仰的百姓帶著很大的激情為捍衛(wèi)自己的信仰投入了戰(zhàn)斗。這種反復的戰(zhàn)爭沖突,不斷加強不同信仰群體內部的認同感和排他意識,這在很大程度上為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和民族國家的形成作了準備。
任何偉大著作都帶著時代和作者眼光的局限,蒂利的自然也不能例外。我們今天讀蒂利的著作,要學習的是蒂利的治學態(tài)度和大家風范,學習他在一定問題意識下運用和有機組合各種社會機制的能力,學習他在有限的學術框架下把觀點演繹到極致的功夫。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
-
“中方清單上的每一項,都瞄準要害” 評論 157“特朗普不代表所有美國人,請別報復我們州” 評論 290中柬云壤港聯合保障和訓練中心正式掛牌運行 評論 158美股蒸發(fā)超5萬億美元,“95年來最大政策失誤” 評論 363美國人瘋狂囤貨,“中國電視被買空” 評論 235最新聞 Hot
-
“中方清單上的每一項,都瞄準要害”
-
罕見!黨內盟友與特朗普唱反調:明年我們可能面臨“血洗”
-
“崇拜了美國這么多年,我們還能信什么?”
-
“特朗普不代表所有美國人,請別報復我們州”
-
中柬掛牌,洪瑪奈感謝中國
-
特朗普轉發(fā)“巴菲特支持特朗普經濟政策”,巴菲特回應了
-
演都不演了,特朗普顧問直說:阿根廷得結束這份中國協議,不然…
-
中柬云壤港聯合保障和訓練中心正式掛牌運行
-
這一重大科研裝置,成功部署!
-
美媒關注:辛辣回擊特朗普關稅,中國媒體用上AI歌曲和短片
-
特朗普再要求降息,鮑威爾:關稅遠超預期,再等等
-
美股蒸發(fā)超5萬億美元,“95年來最大政策失誤”
-
萬斯:歐洲最大威脅不是中俄
-
魯比奧辯解:美國需要回到制造業(yè)時代
-
在美烏克蘭人限期7日離境?美官方:發(fā)錯了
-
美股“血流成河”,特朗普選擇…去打高爾夫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