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裔教授曝美國名校招生“潛規(guī)則”:你連后門在哪都摸不著
關鍵字: 美國名校招生舞弊后門藤校招生辦里的秘密
世界一流大學招生有后門和側門嗎?有,但很不容易打開!所以,50個涉案者,僅一人是招辦的,而且是負責體育特招生的——這次弊案的重災區(qū),并不參與一般的招生。關于這點,在后面專門分析。
為什么美國高招的后門和側門難開?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學有個餐廳叫“1809”,正是因其于1809年建校得名。哈佛更早,1636年。超過兩個世紀的摸爬滾打,高招制度可謂嚴防死守。
請看美國頂尖大學典型的審核、篩選申請者的方式——據(jù)悉,2019年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排“老八”的杜克大學就采用此方式。
如某年共有1.5萬個申請者,他們的申請材料至少有10萬份。每人需分別提交:
一、申請表第一部分,包括申請者的基本情況:姓名、生日、社會安全號、住址、父母的職業(yè)及受教育程度等。
二、申請表第二部分,一般包括申請者的興趣、愛好、社會活動、學術活動、課外活動、打工情況、獲獎情況,有的學校還有一連串的“小”問題(也稱“小”作文)。每個問題的答案通常限制在300到500字。多是些不痛不癢、不得不答、很難出彩的問題。比如,為什么申請該大學?對什么學術項目感興趣?
三、開卷作文。
四、申請表第三部分,一般由學校的學生顧問填寫,包括修了什么課程?什么等級的課程?平均分、排名、學生顧問的評價……
五、高中的成績單。當年的2月中,還要寄出該學生高四年級第一學期的成績單;到了7月上旬再寄出畢業(yè)時的成績單。
六、推薦信。好的大學要求至少兩封推薦信。
七、面試報告。
八、各種補充材料。如獲獎證書、發(fā)表的文學作品、美術作品、音樂作品等。
九、SAT,ACT,SAT II 單項考試等“高考”成績。
將這些材料拆封、歸類、分檔,約需一到兩周。然后,開始閱讀、審核、篩選申請材料。
第一個步驟:由若干“第一讀者” 審讀所有申請材料,并寫上審核意見。據(jù)說,杜克大學的“第一讀者”,包括退休的招辦人員、本校教職工、校友、研究生等,各方面的“臨時專業(yè)人員”。因“第一讀者”是臨時抽調的,他們讀的材料又是隨機抽選的,如有人想“走后門”,也會“捧著豬頭,找不到廟門”。
第二個步驟:每個招辦專職人員按地區(qū)劃分了自己的“勢力范圍”——他們成了“區(qū)域官員”,負責仔細閱讀、審核、篩選本區(qū)域的申請材料,并簽署審核意見。這樣,每份申請材料保證至少經(jīng)兩人審核,避免個人的偏見造成“誤”選。其實,也是互相牽制。
第三個步驟:選出5%到7%的最強候選人,交招辦院長定奪。如果兩個審核者都用綠筆簽署“錄取”,一般也能通過院長的審核。若院長有不同看法,就拿到“篩選委員會”去討論。在這個階段,似乎較易走后門開側門,因為“把關”的人不太多。但1.5萬人中的5%到7%的佼佼者,以正常的智商,都能認個八九不離十。
要在此階段走后門,并不容易。首先,學生條件很好,沒必要走后門;若條件很差,有誰愿到院長面前充當“白癡”?其次,沒有第一和第二審核者用綠筆簽署的意見,院長手上任何一份“空白”申請材料,無異于短路的炸雷。
第四個步驟:把25%到30%的最弱的申請者的材料“剔”出來,作為被“拒之門外”的申請者,交給副院長最后審核。這些被拒者,必須由兩個審核者都用紅筆簽署“拒收”。只要其中有一個審核者不同意立即“拒之門外”,就必須通過第五個步驟,交由“篩選委員會”討論。只要副院長也用紅筆簽署“拒收”,這些申請者就被打入“死牢”,幾乎沒有了翻案的機會。
第五個步驟:除了5%到7%絕對錄取的申請者和25%到30%絕對不錄取的申請者,剩下的全部拿到“篩選委員會”討論。“篩選委員會”的人員因校而異,有的學校由各學院的教授、招辦資深官員組成;有的在此基礎上,加上學生代表;有的僅由招辦資深官員組成。據(jù)說,萊斯大學的學生委員會也參與篩選工作;杜克大學的理工學院的教師也都參與篩選工作。一般來說,各個“區(qū)域的官員”不參加“篩選委員會”。從避嫌的角度,初始審核人員也不參加“篩選委員會”。當然,不管由什么人組成,最后一定是單數(shù),以便票決。
第六個步驟:“篩選委員會”逐個討論這部分最有爭議、也是人數(shù)最多的申請者。主要是討論第一和第二審核人員的審核意見,如有爭議,再參閱原始申請材料。這是整個招生工作最困難、最復雜、最細致、最微妙、最有挑戰(zhàn)性、工作量最大的重點步驟。
在這個階段,走后門、開側門者都在動腦筋,但困難重重。
據(jù)說,杜克大學的“篩選委員會”對這個階段的工作非常慎重,只要有一個委員認為某個申請者值得詳細討論,委員會的所有成員就從各個方面去思考、去發(fā)掘申請者的潛能:這個學生能為校園貢獻什么?本大學的特長和有利條件又能給這個學生潛在的發(fā)展提供什么?
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院長跟我說:“那些閃閃發(fā)光的玉,誰都有眼力看出來。但有些美玉是夾雜在頑石中的,叫‘璞玉’,需要招生人員在這個步驟中‘挑’出來。漏掉一個有培養(yǎng)潛質的孩子,比選了一個平庸的學生,犯的錯誤更大!選了一個庸才,不過浪費了十來萬美元;漏掉一個人才,那是無價的,甚至也可能是人類的一大損失?!?
哥倫比亞大學招辦執(zhí)行主任跟我說:“我們還有一個非常強烈的信念:無論是課內或課外,學生之間能相互學到許多東西。因此,由有著不同生活經(jīng)歷的學生組成的群體能給校園帶來巨大的貢獻。而這些不同的經(jīng)歷是無法通過考試來核查的。”
邁阿密大學男生合唱團來北京為“北京奧運會高歌”
世界一流大學致力于打造多元文化的校園——由具有不同背景、特點、能力的人組成的學術社會。
我是1977年走進中國大學校園的,一直懷念我們那個“藏龍臥虎,五花八門”的校園文化:十萬大山來的“老插隊”、已達10年教齡的民辦老師、乳臭未干的高中生、總像在走正步的轉業(yè)軍人、在文工團跳過芭蕾的“白毛女”、在塑料涼鞋上釘鐵掌的縣城干部、在省級刊物發(fā)過作品的“臭老九”、用毛筆小楷字抄過《左傳》的工人、因聽外語臺而失業(yè)的青年、因不滿“四人幫”坐過牢的“思想家”、高墻深院內的高干子弟、講洋涇浜國語的歸國華僑、張口閉口《哥達綱領批判》的“老高三”……當然,也有高考狀元。盡管那時大學禁止談戀愛,但大伙兒聚一起侃大山就是其味無窮的思想盛宴。上廁所撒泡尿都能碰到幾個人才。這就構成了校園文化的無價財產(chǎn)。
認分不認人,招收的學生特點太單一,由這些優(yōu)點和缺點都相似的同質學生組成的校園文化,1+1<2,也是不健康的。
總之,招生人員的使命是把各種各樣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去創(chuàng)造一個多姿多彩的學術環(huán)境,讓他們互相碰撞、共同進步。
說到招辦的“秘密”,不得不說跟錢有關的資助政策。
Need-blind:Blind就是“摸黑”之意。也就是在對學生的錄取資格進行審核時,完全不看其家庭經(jīng)濟狀況。你是連飯錢都付不起的流浪漢也好,是富可敵國的億萬富翁也罷,一概“不屑一顧”!只審核申請者自身的條件是否合格,只要合格就錄取。因此,可能錄取的是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小子,也可能錄取了比爾·蓋茨的千金??傊徽撲浫≌l,也只有錄取之后,才來“秋后算賬”——計算你是不是需要資助?需要多少資助?
盡管這是一項非常公平的招生政策,但由于許多審核人員在潛意識中有意無意地“提攜”家境困難的孩子(如哈佛曾錄取流浪女,伯克利曾招收流浪漢),這就使得中不溜家庭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處于不利地位。
Need-based:Need意即“需要”,based是“基于”;也就是“基于需求”發(fā)放資助,是根據(jù)申請者家庭經(jīng)濟狀況來考慮的。家庭困難的,學校就多發(fā)放一些(甚至免費上學);家庭不那么困難的,就少發(fā)放一些;富豪家庭不資助分文。大學資助辦公室有一套計算公式:家庭收入多少?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孩子上大學?家庭固定資產(chǎn)是多少?銀行存款有多少?持股多少?將這些數(shù)據(jù)填入公式,“答案”就出來了:學校需要提供多少獎學金(白給的,不用還的錢)?學生需要貸多少款?學生需要打多少工?家庭需要支付多少錢……一目了然。舉個例子,如上學需5萬美元,公式算出你家只能支付1萬美元,缺口是4萬美元,學校就資助你4萬美元。
每一年,學生都要提供家庭的報稅單,學校再重新計算你的“need-based”的資助額。家庭收入增加,資助將會減少;反之,資助將會增加。這就是“need-based”的實質。如果在錄取你后,你家發(fā)了筆橫財(中彩、炒股或其他合法收入),但又隱瞞不報,繼續(xù)領取相同的資助,一旦發(fā)現(xiàn),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Merit-based:Merit意即“才能”,也就是“基于才能”發(fā)放資助。這是與“need-based”相對應的資助方式。資助的原則是根據(jù)申請者自身的學業(yè)狀況和各方面的資質條件來考慮的。成績越好、條件越高的申請者,學校就多發(fā)放些獎學金;反之,就少發(fā)放些獎學金。許多排名稍低的學校,為了增加吸引力,從實行“need-based”的學校把一些好學生(自身條件好,但因家庭經(jīng)濟條件好而完全拿不到或拿不到太多資助的申請者)“吸引”過來,往往采取“Merit-based”的資助政策。
總而言之,need-based是根據(jù)合格者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發(fā)放資助,Merit-based只根據(jù)本人資質發(fā)放資助。
標簽 名校- 原標題:華裔教授曝名校招生“潛規(guī)則”:你連后門在哪都摸不著
- 責任編輯:谷智軒
- 最后更新: 2019-04-03 13:06:55
-
他給自己通過的司法豁免權,沒了…
2019-04-03 12:05 拉美左翼 -
圍堵華為失敗,美國準備“B計劃”
2019-04-03 11:39 華為 -
NASA確認2033年登陸火星 生存2年
2019-04-03 11:37 航空航天 -
兩個舉報腐敗的部長 被他踢出黨團…
2019-04-03 11:32 -
美指控中國女子"非法進入海湖莊園"
2019-04-03 10:15 美國一夢 -
執(zhí)政20年,阿爾及利亞總統(tǒng)宣布辭職
2019-04-03 07:55 -
瑞典辱華節(jié)目主持人宣布辭職
2019-04-02 22:37 -
“中國曾落后于馬來西亞,現(xiàn)在是沒人敢看不起的強國”
2019-04-02 22:31 -
湖南大學碩士剽竊屬實:學位被撤,其導師調離教學崗位
2019-04-02 21:54 學術造假 -
美國多地糧食還泡在洪水里,補償款卻被兩黨吵沒了
2019-04-02 21:43 美國經(jīng)濟 -
安倍去年就開始吹風,“沒必要拘泥于漢籍”
2019-04-02 21:20 日本 -
美國擬收緊糧食券發(fā)放,75萬人或斷糧
2019-04-02 21:16 美國經(jīng)濟 -
變性人選美第一參加泰國征兵篩選
2019-04-02 20:44 -
新西蘭禁槍法第一輪投票119比1,唯一反對者鬧了個笑話
2019-04-02 20:04 -
俄國防部:最大軍事學院不明物體爆炸,3人受傷
2019-04-02 19:40 俄羅斯之聲 -
沙特開這個價,被殺記者子女接受了
2019-04-02 18:15 -
外國網(wǎng)友:偉大的人造就偉大的國家!
2019-04-02 18:13 安全生產(chǎn) -
因為這家公司的發(fā)動機,兩架波音787-10停飛
2019-04-02 18:10 航空安全 -
法國監(jiān)獄圍墻倒塌 223囚犯無一逃跑
2019-04-02 17:51 歐洲亂局 -
1800名女性遭偷拍,這家醫(yī)院藏攝像頭
2019-04-02 17:25 美國一夢
相關推薦 -
“拿出關稅昏招,特朗普今后要負總責” 評論 21“美國救援人員剛到緬甸,就收到了解雇通知” 評論 103受不了特朗普,美財長打算“跳船”了? 評論 120全美數(shù)十萬人涌上街頭,“住手吧!特朗普” 評論 486最新聞 Hot
-
“特朗普這么做就是干涉法國事務”
-
“美國救援人員剛到緬甸,就收到了解雇通知”
-
受不了特朗普,美財長打算“跳船”了?
-
時間定了!“C909將執(zhí)飛越南國內航線”
-
澤連斯基準備用測謊儀“抓內鬼”
-
石破茂希望跟特朗普通話
-
澤連斯基猛批美國:軟弱!
-
尹錫悅再發(fā)聲
-
英方警告以色列:這不是對待英國議員應有的方式
-
全美數(shù)十萬人涌上街頭,“住手吧!特朗普”
-
歐盟報復美國?西班牙和意大利跳出來反對
-
“中方清單上的每一項,都瞄準要害”
-
罕見!黨內盟友與特朗普唱反調:明年我們可能面臨“血洗”
-
“崇拜了美國這么多年,我們還能信什么?”
-
“特朗普不代表所有美國人,請別報復我們州”
-
中柬掛牌,洪瑪奈感謝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