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燕菁:擴大內需不能只靠“發(fā)錢”,而是要靠創(chuàng)造更多錢
最后更新: 2024-05-08 19:05:01【對話、編輯/觀察者網 李澤西】
受國際局勢和新冠疫情的疊加影響,2022年中國零售消費下滑了0.2%,引起了部分經濟學家對中國消費前景的擔憂。
在觀察者網推出的“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專題中,多位經濟學家都談到了消費對于提振今年經濟的重要性。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yōu)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穩(wěn)定大宗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
近日,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趙燕菁就提振消費問題接受觀察者網對話時提出,消費需要貸款將未來收益貼現,從而創(chuàng)造貨幣,因此獲取貸款所需要的抵押非常重要。此外,他還分享了自己對于中美脫鉤,投資和消費的關系,政府發(fā)錢等問題的看法。
以下為對話全文:
觀察者網: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未來工作重點部分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被列為第一條,恢復和擴大消費被擺在優(yōu)先位置。這是為什么?
趙燕菁:這是一個重要的政策改變。一直以來,中國宏觀政策的重心都在供給側而非需求側。以前的政策主要是基于這樣的判斷,那就是認為我們現在的問題主要是投資過剩了,低端制造業(yè)過多了;現在我們終于意識到,真正的問題不是供給過剩,而是需求不足。這次兩會提高需求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確的,比以前只強調供給側改革更進了一步。
觀察者網:需求相對不足體現在哪里?
趙燕菁:制定宏觀政策,首先需要判斷的是經濟的短板到底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一側的過剩乃是通過另一側的不足來定義的。
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勞動。如果一個經濟就業(yè)充分,甚至招不到工人,那就可以認定是供給側是經濟的短板。體現在貨幣上,通常是通貨膨脹;如果失業(yè)率很高,大量工人找不到工作,就可以認為是消費側出了問題。消費不足是經濟的短板,體現在貨幣上,通常是通貨緊縮。
按照這個標準,顯然美國是供給側出了問題,中國主要是需求側出了問題。所以這次兩會把擴大國內需求列為最優(yōu)先的位置是完全正確的,是對以往政策的一種糾偏。
中國失業(yè)率百分比(僅青年失業(yè)率為右軸),較疫情前均有所上升(圖源:財經M平方)
觀察者網:根據經濟學關于貨幣流通速度的理論,刺激經濟的最佳思路是給窮人發(fā)錢,因為窮人會將手中更大比例的錢用于消費。您認為這也是當下中國應該采取的思路嗎?
趙燕菁:消費是由集體消費和個體消費兩部分組成,集體消費就是機構為主的消費支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的公共服務支出,比如教育、公交、治安、消防等;個人消費則主要是家庭部門為主的消費。給窮人發(fā)的錢是從哪里來的?如果是減少集體消費,那么總消費沒有增加,如果公共部門支出降低,消費的效率反而可能下降。如果是負債給老百姓發(fā)錢,那么就要有相應的回報。而一般發(fā)錢給老百姓是不產生穩(wěn)定收益的。給老百姓的錢,可能又直接或間接流回銀行,并不一定會導致總需求的擴張。
政府支出和個人支出的關系有點像公路和私家車的關系,如果沒有公路,私家車再多,消費效率也不會高。同樣道理,如果沒有好學校、好醫(yī)院,家庭或私人就必須花錢請私人老師、找私人醫(yī)生,這時你有再多錢,也不會享受高水平的教育和醫(yī)療。這就是為什么給窮人發(fā)錢并不一定能擴大消費。當然,也不能全部都是集體消費。如果所有消費都用于電廠,結果大家買不起電器,電廠也不可能生存。好的政策不應強調一邊、放棄另一邊,而是要認識到兩者本質上都是消費,應尋求集體消費和個體消費最佳的比例。
觀察者網:就您剛才舉的車和路的例子,您自己此前也多次發(fā)文指出,現在全國各地已經通了路,再修路產生的效率也比較低了??紤]到政府過去持續(xù)較大力度投資的因素,您覺得現在公共和個人消費應該采取怎樣一個比例,怎樣權衡?
趙燕菁:這里要進行一個區(qū)分。政府修路的錢雖說過剩,但這是資本型投資,不能用于給老百姓發(fā)錢,因為它是借款、融資,如果政府不投資修路,這錢根本無法借出來。只有建成項目后收來的稅收才能夠用于發(fā)給老百姓。因此,投資的錢是沒有辦法發(fā)給老百姓用于個人消費的。相反,政府投資花掉的錢,會成為承包商、工人的收入,間接擴大社會的消費規(guī)模。
現在的問題是政府投資已經過剩了,有回報的項目已經沒有了,一個城市也不需要更多的機場、地鐵、大劇院、立交橋。政府投資的減少,無法把錢從銀行里借出來,社會的總消費反而會減少。這就是我們當下遇到的困境。
政府投資基建,間接擴大了社會的消費規(guī)模
觀察者網:不知以下邏輯是否正確:假設政府把這筆錢發(fā)給了老百姓,大家就會進行消費,帶動當地經濟,也就會提高稅收,提高當地的長期經濟增速;我們是否可以慢慢通過額外稅收把貸款給還回來?
趙燕菁:這個邏輯要是能成立,經濟管理那就非常簡單了,可惜這個邏輯是錯的。在現代經濟里,無論是政府還是私人一開始基本沒有消費所需的“錢”。政府自己沒有錢,也就談不上發(fā)給老百姓了?,F代貨幣是在銀行貸款的一瞬間出造出來的,而貸款必須有相應的信用作抵押。如果政府借錢發(fā)給老百姓100元用于消費,那么政府從老百姓消費里獲得的稅收就要大于100元和利息的總和。顯然這是不可能,因為政府創(chuàng)造出來的貨幣總共只有100元,不可能全部轉化為稅收。
所有的貸款,所有的債務都必須形成現金流。想要到銀行去借錢,必須要告訴銀行一個切實可行的還錢計劃。政府的項目投資也一樣要有回報,要不就是收過路費,要不就是導致土地價格上升,要不就是產生稅收增加。沒有現金流獲取的貸款,只能借新還舊,進入龐氏循環(huán)。政府當然可以用稅收發(fā)給老百姓消費,比如收了100億的稅,拿50億發(fā)給老百姓,但是這樣和減稅效果一樣,結果就是前面所說的公共服務水平下降。如果政府跟銀行說,我給老百姓每個月發(fā)1000塊錢,很多年以后從消費賺回來1200塊錢,這就等于用稅收做抵押,未來政府必須增稅,不可能既減稅又發(fā)錢。有人說銀行是政府的,政府可以不還錢給銀行。如果是那樣,政府就不是借錢,而是搶錢,沒有未來現金流支持“貨幣”,本質上就是一張紙。
發(fā)錢就等于減稅,這個邏輯如果行得通,就意味著每減少一元稅收就可以獲得大于一元的新增稅收,拉弗曲線成立的前提,就是公共服務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減稅會不成比例的擴大稅基,從而帶來總稅收的增加(觀察者網注:拉弗曲線描繪了政府的稅收總額與稅率之間的關系;當稅率較低時,提高稅率能增加政府總稅收收入,但超過一定限度時,再提高稅率反而導致政府稅收收入減少,因為較高的稅率將抑制經濟的增長,使稅基減?。?。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澤西 
-
王炸芯片,難再成蘋果救星
2024-05-08 18:18 觀網財經-科創(chuàng) -
ST陽光:控股股東涉嫌內幕交易被證監(jiān)會擬罰款2.32億元
2024-05-07 20:57 -
華為蘋果同日對決,背后還有中韓面板之爭
2024-05-07 17:23 觀網財經-科創(chuàng) -
歷史性一幕!iPhone在華市場份額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觀網財經-科創(chuàng) -
45億加碼“五五購物節(jié)”,拼多多助力上?!捌础背鼍?/a>
2024-05-06 19:32 -
美國?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燒身了
2024-05-06 18:47 觀網財經-金融 -
舒適賽道紅利釋放,紅豆股份品牌轉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億人次出游,較2019年同期增長28.2%
2024-05-06 12:16 觀察者頭條 -
巴菲特股東大會要點來了!回應減持蘋果、巨額現金儲備等
2024-05-05 08:28 -
武廣高鐵、滬杭客專等4條高鐵線漲價,漲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鐵世紀 -
深圳將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區(qū)域住房限購?深圳住建局回應
2024-05-04 10:27 觀網財經-房產 -
庫克涉華最新發(fā)聲
2024-05-04 10:14 跨國企業(yè)在中國 -
20張營業(yè)執(zhí)照只有3家實存?央媒:問題在下頭,根子在上頭
2024-05-03 11:21 基層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舊換新”活動
2024-05-03 09:39 觀網財經-房產 -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最新進展
2024-05-03 09:30 國企備忘錄 -
31省份“一季報”:蘇魯浙增速超6%,山西總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觀經濟 -
美聯(lián)儲維持利率不變,納指兩連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觀網財經-海外 -
南京公積金新政:包括宣城、馬鞍山在內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認互貸
2024-05-01 19:50 觀網財經-房產 -
美國當前經濟數據中,也許藏著高官接連訪華的答案
2024-05-01 09:24 -
余承東不再擔任華為終端BG CEO
2024-05-01 08:53 觀網財經-科創(chuàng)
相關推薦 -
“半個房本不夠買輛車,特朗普狠傷自己基本盤” 評論 97“和中美搶占份額”,歐洲“光譜”首戰(zhàn)失敗 評論 198格陵蘭島回懟特朗普:美國不會得到,我們不屬于任何人 評論 202深度揭秘:美國全方位介入俄烏沖突,歐洲人聽了都吃驚 評論 134“中國行動計劃”重啟?FBI突襲知名華裔教授住宅 評論 327最新聞 Hot
-
“半個房本不夠買輛車,特朗普狠傷自己基本盤”
-
美科技巨頭重倉這一領域,“但中國已經領先”
-
日本:最后的堡壘,也開始塌了
-
“和中美搶占份額”,歐洲“光譜”首戰(zhàn)失敗
-
格陵蘭島回懟特朗普:美國不會得到,我們不屬于任何人
-
丘成桐:中國已準備好培養(yǎng)自己的頂尖數學家
-
“俄美已開始討論稀土合作”,但…
-
美部長:還能塞得下特朗普的臉
-
“普京主義在美國獲勝了”
-
美防長又來:美國需要日本以“遏制”中國
-
出錢換首訪?“特朗普擬5月中旬出訪沙特”
-
深度揭秘:美國全方位介入俄烏沖突,歐洲人聽了都吃驚
-
“拉群門”后,“萬斯等人建議將他掃地出門”
-
特朗普:普京的話讓我很生氣
-
“中國行動計劃”重啟?FBI突襲知名華裔教授住宅
-
“我不在乎漲價,這樣他們就會買美國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