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武:錢學森之問是大學擴招造成的?
關鍵字: 朱清時高考錢學森之問【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孫武】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以鼓動學生“不參加高考”為改革的前南科大校長朱清時也接受了媒體采訪,談到錢學森之問。“過去中國的大學生很少,但出了很多拔尖人才;近幾十年我們的大學生增加了很多很多,拔尖人才卻難出現(xiàn)了。這就是錢學森之問??!”
朱清時認為教育資源稀釋后,素質好的人才拔尖就變得很困難,擴招的主要弊端是使精英人才的培養(yǎng)變得更困難。
錢學森之問是大學擴招造成的?
中國大學擴招自1999年始,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15%。當年招生人數(shù)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shù)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7.4%,此后擴招幅度開始逐年縮減,大學生人數(shù)則逐年增加。
溫家寶總理看望錢學森的時候,是2005年,那時候錢老說,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此時擴招才過去6年,擴招進來的學生本科畢業(yè)才2年,許多還在學術深造的過程中。如果說當時中國缺少杰出的人才,肯定不是指這一代擴招進來的學生。
據(jù)說錢老當時感慨說:“這么多年培養(yǎng)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yǎng)的大師相比。”當時,擴招進來的學生顯然還沒到談學術成就的年齡。
這個鍋,擴招肯定不能背。何況,對錢學森之問,也有必要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么。
當代中國的科學界,缺少大師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李振聲的雜交小麥養(yǎng)活了世界數(shù)億人口;屠呦呦等人的青蒿素拯救了百萬計的瘧疾患者,這樣為全人類做出貢獻的成就,民國時期培養(yǎng)的大師有幾人達到過?
現(xiàn)在,一些普通大學在《自然》、《科學》這樣世界頂級期刊上發(fā)表封面文章也不是奇聞,許多重大科研成果都是擴招后進大學的科技工作者們干出來的。
至于年輕一代中為何缺少明星級人物。楊振寧先生曾談到,在他讀書時物理學博士往往三年就都畢業(yè),現(xiàn)在要五六年甚至更長。清華大學常松博士在《5個問題解剖中國科技界》一文中總結得很好:當今的科學研究已經很難像過去那樣單打獨斗。越是重大的課題,越需要團隊的合作,比如暗物質研究,要么上天,要么入地,試驗平臺都是需要相當大的投入,而一項科技成果最終轉化為產品,是需要產學研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配合,某一科學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已經遠不及半個世紀之前。
對于朱清時院士追捧的西南聯(lián)大,楊振寧也談過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都討論過為什么西南聯(lián)大那么成功,這里面有好些個因素,不是一個因素。我覺得其中有一個因素是大家不很重視但其實是很重要的,就是西南聯(lián)大恰巧是在一個關鍵的時刻:當時的學生后來恰好碰到了新中國開始建設和臺灣需要經濟起飛的時代。所以,我同齡的那些人和比我晚十年的那些人碰到了這個時機,是新中國從一個封閉的農業(yè)國向一個開放的工業(yè)國開始發(fā)展,臺灣也是這樣?!?
中國近十年科技發(fā)展呈現(xiàn)井噴現(xiàn)象,在許多領域從追趕變成了平行甚至超越,2016年英國《自然》雜志的WFC數(shù)據(jù)國家排名中,中國已多年位居第二位,且持續(xù)增長。2016年世界五大知識產權局共收到260萬件發(fā)明專利申請,其中最多的是中國,高達124萬件,占了47.16%。
如果順著楊老的思路,或許也可以推出,中國經濟長達30多年的高速增長,是科技人才不斷涌現(xiàn)的一個關鍵因素,而教育改革可能是無足輕重的。對教育改革的實驗,國家并沒有禁止,而一些“改革者”卻自己越改越回去了,比如南方科技大學也開始注重高考成績:
朱清時院士自己也承認,培養(yǎng)大量的高素質勞動者,使中國制造業(yè)具備不可替代的競爭力,是大學擴招的好處。而他堅持精英教育應該和大眾教育分開,也不是什么新鮮的觀點,這是任何國家都要面對的涉及教育公平的問題。
在中國的公立高校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教育,無論是師資還是畢業(yè)生的去向,都已經和國際接軌很久了,和普通的大眾教育本來就已分開,比如姚期智主導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但無論國際化程度有多高,沒有人會說姚班要不要和清華大學分開,要不要和高考分開。至于是不是有朱院士所說的“不太適應高考但素質較高的學生”被姚班錯過了,大家并不關心,這類學生可以選擇出國,為何一定要考清華呢?
近些年,從“教育改革先行者”的位置退下來的朱院士還寫過“客觀世界很可能不存在”“物理學步入禪境”這樣一些文章,甚至對中醫(yī)也很有研究,看來在許多特殊領域,朱院士也要做先行者。
其實,錢學森晚年在《論人體科學與現(xiàn)代科技》也研究了中醫(yī)和氣功,只不過和“錢學森之問”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多少人會再想起。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孫武
-
中國最重要的事是,不能總看美國的眼色行事 評論 47“后果太嚴重了,鳥擊不能成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評論 189“美國最底層三分之一已花光所有” 評論 217“特朗普提出這兩個提議,俄方當然不滿意” 評論 224最新聞 Hot
-
“后果太嚴重了,鳥擊不能成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
他也跳出來:對抗中俄前線,哪能光靠狗拉雪橇…
-
“澤連斯基在12月提出了一個荒謬的建議......”
-
美媒圣誕節(jié)也沒閑著:看看中美這對比趨勢…
-
他“譽滿天下”,卻曾“謗滿美國”
-
俄專家:“以德服人”,中國是認真的!
-
柯文哲保釋費漲至7000萬新臺幣,須戴電子腳鐐
-
“馬斯克,狂妄自大”
-
特朗普:雖然我在哲學和政治上強烈反對卡特,但他真的愛國
-
被批“干涉德國內政”后,馬斯克硬剛
-
“俄方有意掩蓋,要求其認錯、嚴懲、賠償”
-
譚德塞:差點被以軍炸死,“死里逃生”
-
澤連斯基怒了:這是在幫俄羅斯開辟“第二戰(zhàn)線”
-
特朗普下場力挺
-
“尹錫悅3月就開始討論戒嚴,還授權軍隊開槍進入國會”
-
特朗普緊盯格陵蘭和巴拿馬,“意在對抗中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