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曦駿:《北史》中鮮有美人故事,鮮卑人真的顏值不在線嗎?
最后更新: 2020-07-20 07:52:53“誰家女子能行步”
這里,我們就要說到眾所周知的《木蘭辭》。
《木蘭辭》對女子妝容描述不多,只有“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這一句。云鬢是指木蘭多如行云的頭發(fā),而花黃是南北朝時期最流行的女子面飾之一。
花黃也稱額黃、鴉黃、花鈿,是女子用彩紙、綢緞、蟬翼、云母等染色粘貼在額頭、雙鬢和嘴角的一種飾品。
除了《木蘭詩》外,“老作北朝臣”的庾信也曾在《舞媚娘》中描述舞女貼額黃的妝容是“眉心濃黛直點,額角輕黃細安”。
這種妝容一直從南北朝流行到唐宋時期,盧照鄰在《長安古意》中花黃的材質和裝扮時的描寫尤為細致:“片片行云著蟬翼,纖纖初月上鴉黃”。
木蘭在恢復女兒身之后,用理云鬢和貼花黃來代指女兒妝容,可以看出上額黃是當時北朝女子最重要的,也是最能體現(xiàn)女子美感的妝容。
而當時南朝女子妝容呢?拿“花黃”來說,對于南朝也同樣流行,比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中“雙鬢鴉雛色”,蕭綱的《美女篇》“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是對南朝女子流行妝容描述??梢姰敃r的南朝女子在妝容上的重點,幾乎與北朝女子無異。
那么這種流行的妝容是源于哪里呢?從花黃本身來看,其顏色多為鵝黃色和金黃色,可能是南北朝時期禮佛的傳統(tǒng)所致,當時女子仿照佛像金身而流行飾佛妝。而禮佛之盛是始于南朝,在宋孝武帝時期開始廣造佛像和廟宇,而北朝禮佛要到自北魏孝文帝改革,描繪其禮佛的《皇帝禮佛圖》現(xiàn)在收藏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后又有北齊的胡太后禮佛??梢姳背亩Y佛之風是受南朝文化的影響。
菩薩頭像
北齊(公元550 年—577 年)
高31.5 厘米
1954 年太原市花塔寺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再從花黃的傳說來看,是宋武帝劉駿的女兒壽陽公主,春日在宮殿游玩時,梅花的花瓣粘在了她的額頭上,留下了片片鵝黃的花痕(可能是臘梅品種),之后壽陽公主以貼黃來上妝。后來這種妝容被稱為梅花妝,傳到民間富貴人家中流行開來。因妝容源于壽陽公主,所以此妝也被稱為壽陽妝。
“花黃”不論從佛妝學習還是起始傳說來看,這種流行妝容都是從南方傳往北方的,這也可以看出代表漢文化的南朝審美對北朝女子的影響。
不只是在妝容上,服裝和配飾上的審美,北朝女子也對漢文化亦步亦趨地學習。因侯景之亂,逃亡北齊的梁宗室詩人蕭愨曾在《秋思》中描寫北朝貴族女子的服飾是“燕幃緗綺被,趙帶流黃裾”,在漢樂府《陌上桑》女主人公羅敷就是“緗綺為下裙”。
裾指漢家服飾的后襟,在漢樂府《羽林郎》有“系我紅羅裾”的記載,燕幃和趙帶是北方所產的羅幃和束帶,也是漢人的服飾和家居用品。
另外,從北朝配飾文物出土來看,北朝高級貴族女子開始佩戴步搖作為配飾,步搖始于漢代為太后和皇后首服所配飾,一般的嬪妃是沒有資格佩戴步搖的。
在《河中之水歌》中莫愁的裝束“頭上金釵十二道,足下絲履五文章”則集中體現(xiàn)了北朝富戶女子審美,這反映了北朝女子的對于服飾、家居、首飾方面的審美也日趨漢化。
不過,北朝女子仍保留了少數民族的一些審美習慣,如北朝步搖中保留了鮮卑人的太陽崇拜,同時也將草原上的羊和牛的形象作為步搖的基座,上用鹿角綴飾步搖花葉。
而在儀態(tài)上看,相比“纖纖作細步”的南朝女子,北朝女子的步伐可以用行健來概括了,如在北朝的《捉搦歌》中寫道“誰家女子能行步”,就以南朝男子看到北方女子走路姿態(tài)產生異趣而心生情愫,這也和《木蘭詩》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相照映,也只有北朝女子特有的“行步”的儀態(tài),才能讓木蘭和戰(zhàn)友們“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更重要的是北朝女子對男性的審美,也于后世影響深遠。由于鮮卑人和漢人的通婚,女子對男子審美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從魏晉時期追捧近乎女子妝容的傅粉何郎、擲果潘安和看殺衛(wèi)玠,轉變?yōu)榇笱劬Α㈤L脖子、五官俊朗且有男子力的慕容沖、高長恭、獨孤信。一直到唐代,女子審美很大程度上仍然繼承北朝。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從全民族抗戰(zhàn)汲取復興力量,習近平這樣論述
2020-07-08 12:59 -
不忘“七七事變”,聽習近平這樣論述“戰(zhàn)爭與和平”
2020-07-08 08:56 -
83年前的今天,危急!危急!危急!
2020-07-07 08:31 -
臺灣學者否認原住民來自大陸,然而我們有一個直接證據…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國歷史的“大一統(tǒng)”敘事,是關乎國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遙望兩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與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關系 -
“官僚主義式”政治留下的歷史教訓,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為什么施政嚴猛?雍正自己這樣解釋
2020-03-02 07:27 -
對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優(yōu)勢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漢景帝不吃老鼠嗎?我們如何看待過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國粉絲送禮物的韓國軍隊,曾被志愿軍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歷史的”眼光與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沒有戰(zhàn)爭,西方怎能“脫胎換骨”?
2020-01-10 07:53 -
為什么我們總迷戀盛唐風華?
2020-01-01 08:44 -
古裝劇里“劉海兒”泛濫,歷史上到底什么樣
2019-12-20 07:46 -
薛紹墓找到了,你還記得昆侖奴的梗嗎?
2019-12-19 08:03 -
歷朝歷代都禁酒,想要暢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隊罪行新史料首次公開
2019-12-13 20:55 國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臺灣,“統(tǒng)左派”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2019-12-11 07:16 臺灣
相關推薦 -
尹錫悅被罷免 評論 58馬克龍:別天真了!歐盟要暫停對美投資 評論 63“果然,中國說對了” 評論 251“特朗普會讓世界團結起來,減少對美依賴” 評論 220“剛剛,我看到了未來,它不在美國” 評論 163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