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托利亞:萬萬沒想到,“偉光正”的美國史是這樣被解構的
刻意的遮蔽未必有效,黑人群體中也出現(xiàn)了一批業(yè)余的黑人歷史書寫者,比如伍德森和杜波伊斯等人。伍德森的經(jīng)典作品《我們歷史中的黑人》旨在證明黑人也是屬于人類大家庭的一份子,同時指出黑人來到美洲是因為當時殖民地對于勞動力的巨大需求。因此,黑人應該是美洲的建設者,而不是破壞者。
杜波伊斯也出版了《黑人的重建》一書,書寫南北戰(zhàn)爭中黑人的卓越表現(xiàn),證明黑人可以為爭取自己的自由而斗爭,也能夠成為典型意義上的忠誠于美利堅合眾國的現(xiàn)代公民。
這些業(yè)余愛好者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加強了黑人群體的凝聚力,希望他們?yōu)楦淖冏约旱纳疃鴬^斗,同時也希望能夠消除白人對黑人的歧視。
杜波依斯
不久之后,業(yè)余的黑人歷史書寫也影響到美國的高校。大約在20世紀初期,美國高校開始零星出現(xiàn)一些從事黑人史研究的美國歷史學者。這一潮流其實也與現(xiàn)代學術制度的建立密切相關。
美國的高校在19世紀后半期開始大規(guī)模建設研究型大學,追求學術創(chuàng)新。對于人文學科的歷史學而言,尋找新的研究領域顯然是學術創(chuàng)新的終南捷徑。
于是,一批相對年輕的歷史學者開始不約而同的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到黑人史這一領域之中。他們反抗主流美國史否認或者歪曲黑人在美國歷史上的作用,甚至還把自己的著作視為黑人民主斗爭和反抗美國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武器。
這一新的歷史書寫潮流,改變了傳統(tǒng)美國史的學術版圖。隨著黑人史的興起,經(jīng)典的美國史模式也開始被解構,馬丁·貝爾納在長篇巨著《黑色雅典娜》中甚至斷言,歐洲文明源于非洲。與此同時,那些美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不為人知的一面也被這些歷史學家所揭示,比如美國的國父華盛頓曾經(jīng)拔掉黑奴的牙齒為自己安裝假牙。而作為發(fā)現(xiàn)美洲的代表人物哥倫布,其形象也不再光輝。他開始被冠以土著種族屠殺者等名號。
馬丁·貝爾納與《黑色雅典娜》
黑人民權運動與哥倫布雕像的命運
美國黑人歷史書寫與黑人民權運動可謂是相輔相成。首先,黑人史的書寫不僅重構了美國歷史,而且也成為黑人爭取自己權益的武器。其次,20世紀以來不斷出現(xiàn)的黑人民權運動,又客觀上促進了黑人史的發(fā)展。很多學者開始投身于黑人史的研究,其中不僅有黑人學者,也有白人學者。他們認為美國種族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白人不知道黑人在歷史上做出的巨大貢獻,而知識是最好的消除種族不平等的工具。撰寫黑人史對于黑人群體而言,是希望提升其族群自豪感,并鼓勵其為自身權利而斗爭。對于白人群體而言,則是希望他們能夠了解黑人的歷史,接納其融入美國社會。
20世紀60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迫使美國政府在1964年、1965年相繼出臺強有力的民權法案,廢除種族隔離的法律。而美國歷史教科書也在20世紀70年代迎來的重新書寫,一些著名歷史學家開始嘗試重構美國史,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簽署廢除黑奴法案的美國總統(tǒng)林肯開始取代美國國父華盛頓,成為現(xiàn)代美國的締造者,并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tǒng)。這一舉措,顯然是因為受到黑人民權運動和黑人史研究沖擊,為彌合美國的族群撕裂的現(xiàn)實需求而書寫的新美國史。
雖然黑人的種族隔離早已被解除,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針對黑人的種族歧視仍然沒有徹底消除,今年5月份發(fā)生于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白人警察暴力執(zhí)法導致黑人弗洛伊德被殺事件就是典型代表。此案一出,迅速激起美國民眾的抗議。包括哥倫布在內的眾多歐洲殖民者的雕像開始被抗議者破壞,這其實也是美國式“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因為當初這些雕像的塑造,正是白人建立自己文化霸權的體現(xiàn)。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臺灣學者否認原住民來自大陸,然而我們有一個直接證據(jù)…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國歷史的“大一統(tǒng)”敘事,是關乎國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遙望兩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與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關系 -
“官僚主義式”政治留下的歷史教訓,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為什么施政嚴猛?雍正自己這樣解釋
2020-03-02 07:27 -
對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優(yōu)勢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漢景帝不吃老鼠嗎?我們如何看待過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國粉絲送禮物的韓國軍隊,曾被志愿軍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歷史的”眼光與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沒有戰(zhàn)爭,西方怎能“脫胎換骨”?
2020-01-10 07:53 -
為什么我們總迷戀盛唐風華?
2020-01-01 08:44 -
古裝劇里“劉海兒”泛濫,歷史上到底什么樣
2019-12-20 07:46 -
薛紹墓找到了,你還記得昆侖奴的梗嗎?
2019-12-19 08:03 -
歷朝歷代都禁酒,想要暢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隊罪行新史料首次公開
2019-12-13 20:55 國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臺灣,“統(tǒng)左派”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2019-12-11 07:16 臺灣 -
日本二戰(zhàn)航母“赤城”“加賀”號殘骸被確認
2019-10-22 10:27 -
4K修復版《開國大典》10月18日全國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國電影 -
反擊“中國人種西來說”,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相關推薦 -
美國人瘋狂囤貨,“中國電視被買空” 評論 1524月10日起,對原產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 評論 879“特朗普白給,中國要贏得全世界了” 評論 166尹錫悅被罷免 評論 348馬克龍:別天真了!歐盟要暫停對美投資 評論 95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