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穆蘊秋、江曉原:早期的月球想象:科幻還是科學?——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一)
當然《紐約太陽報》那個連載,那樣利用完全超出了我們今天通常認知的某種規(guī)范,比如說你們觀察者網(wǎng)肯定不會這樣搞的。
它這樣搞了之后,赫歇爾成了“受害人”。他曾想要給對方寫封信。但最后這封信是在他們家族博物館里被發(fā)現(xiàn)的,根本就沒寄出。也就是說,他也沒覺得這事兒對他有多大傷害,否則他就寄這信了。
這也許能說明,這件事情跟赫歇爾其實關(guān)系不大,也許他覺得——當然這是我的猜想——這事兒并不壞。
穆蘊秋:倒是可以為江老師這個推論找一個證據(jù),證據(jù)是赫歇爾太太瑪格麗特為這件事情也寫過一封信,是寫給卡羅琳·赫歇爾的??_琳是約翰·赫歇爾的姑姑,也是個天文學家。信里談到了月亮騙局這個故事,她在信里面沒有說生氣,而是說這件事情很有意思,可惜不是真的,她只是表達了遺憾。
《紐約太陽報》售賣的印刷品,圖為號稱用藍寶石建造的廟宇,圖片來源:hoaxes.org
觀察者網(wǎng):不過,媒體是否一定要抱著“利用”的心態(tài)?難道就不能像介紹一個朋友那樣,去向大家介紹科學發(fā)現(xiàn)嗎?
穆蘊秋:問題是赫歇爾沒有足夠吸引人的發(fā)現(xiàn)。他的望遠鏡是很厲害,但他就是去南非數(shù)南天空的星星,把恒星分等之類的。他獲得的這些發(fā)現(xiàn),如果如實介紹的話,公眾對這些是沒興趣的。
江曉原:有時候真實的發(fā)現(xiàn)是很乏味的。所以有可能他覺得這事兒也挺好玩,也許他跟太太說,他們真是有點過分……但也沒生啥氣。
另一幅描繪月面生物的作品,圖片來源:hoaxes.org
穆蘊秋:你回頭去看,《紐約太陽報》設的局,其實是非常精致的。連載里面虛構(gòu)的用望遠鏡獲得的成果很有想象力,除了月亮上的生命,還包括銀河系外行星。銀河系外行星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的?1995年,多超前啊,100年!這顯得赫歇爾的望遠鏡非常厲害。而且赫歇爾當時遠在南非,別人也沒有辦法向他求證,公眾就有可能相信。
赫歇耳在南非的20英尺望遠鏡,圖片來源:G.H. Ford所作版畫
觀察者網(wǎng):這個關(guān)于月亮生命的連載,本身也可以說是劃時代的科幻作品了。
但我想到另一個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也有一些關(guān)于月亮的故事,比如說嫦娥奔月、廣寒宮,但是我們后來好像就沒有什么對月亮上“文明”的想象,書里也沒有提及中國后來的科幻作品。
江曉原:這是原本研究的題目決定的,要是“地外文明探索”。晚清有不少中國人寫過科幻作品,但那是不一樣的,那些晚清作者知道自己在寫科幻小說,而我們這里討論的很多例證,人家是作為科學前沿在討論的,也發(fā)表在學術(shù)刊物上。
這種情況和他自己意識明確地寫科幻小說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并不認為是在寫科幻,而認為自己是在搞科學研究、科學探索。中國當時確實沒有這樣的人。
晚清作品《月球殖民地小說》
觀察者網(wǎng):可不可以提出這樣兩種說法:一個是中國人在接觸近現(xiàn)代科學后,想象的內(nèi)容發(fā)生了文化上的斷裂,無法產(chǎn)生具有中國特色的“地外文明”想象;另一個是中國人在接觸科學的時候同時接觸了西方的科幻,想象空間已經(jīng)被占據(jù)了,至少在近代,寫科幻跳不出西方的框框。
穆蘊秋:關(guān)于文化的問題,我倒有一個想法。像“月亮幻想”這種文本,大概是從17世紀開始出現(xiàn)的,從那時候一直到近代,大概有成百篇這種想象到月亮上去的文本。但是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在17世紀之前這樣的文本沒有出現(xiàn)?
到目前為止,有一個解釋我是能接受的。17世紀之前在西方也好,在中國也好,沒有出現(xiàn)這種月亮旅行幻想的文本,這和宇宙觀念有關(guān)系。17世紀之前的那套宇宙觀念,像中國古代一直以來主要是“渾天說”,就是不利于產(chǎn)生這種文本的。
江曉原:我覺得還是第二種說法更好。已經(jīng)有很多人編過清末的科幻作品選集,我從選集上看,他們實際上完全是按照西方的模式來模仿一下。
當我們開始模仿西方作品的時候,其實意味著它已經(jīng)把空間占掉了,你只會往它那個空間里走,而我們原來的世界觀跟它是不一樣的。
西方人的這種世界觀,哪怕是托勒密的時候,就認為外面的東西是一個外在的世界,那個世界本身是一個靜的、沒生命的東西。
可是古代中國人認為,我們之外的整個自然界,它是一個有生命、有意志的東西,是“天”,好像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生物里,所以我們不會把這個“生物”想象成外在的。為什么我們要講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因為我們覺得它不是外在的,所以我們幻想的路徑跟他們也是不一樣的。
觀察者網(wǎng):但當基督教興起后,一切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那種內(nèi)外有別的托勒密世界觀發(fā)生改變了嗎?還是說只是有了一個“形式”上的內(nèi)外統(tǒng)一?
江曉原:對他們來說,其實“外在的世界”這個觀念的存在,和基督教的產(chǎn)生沒有必然聯(lián)系。上帝創(chuàng)造的那個世界,其實跟原先基督教出現(xiàn)之前、沒有上帝概念時的世界是一樣的。
觀察者網(wǎng):“外面的世界”骨子里仍然還在,還是有內(nèi)外之別……
(未完待續(xù))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guān)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陳軒甫 
-
華為WATCH GT3攜高原血氧監(jiān)測發(fā)布,運動健康服務逐漸“全能”
2021-11-17 21:05 -
TCL華星趙軍:2-3年內(nèi),將在OLED領(lǐng)域與韓企同場競技
2021-11-17 20:08 科技前沿 -
中國科技的家底是什么?
2021-11-12 11:30 -
中國手機市場的難,realme真我的敢,雙11再現(xiàn)千萬銷量品牌
2021-11-10 10:22 大公司 -
臺積電已向美提交芯片供應鏈信息
2021-11-08 11:44 大公司 -
歷史性一步!中國女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
2021-11-07 20:05 航空航天 -
神舟十三號乘組今晚首次出艙,預計持續(xù)6小時
2021-11-07 19:05 航空航天 -
5G+醫(yī)療,GE醫(yī)療張軼昊:為醫(yī)療資源不均、就醫(yī)難打開新局面
2021-11-06 18:50 醫(yī)學 -
神舟十三號乘組已做好出艙前準備
2021-11-06 13:44 航空安全 -
工信部:加快智能芯片、操作系統(tǒng)等攻關(guān)
2021-11-05 16:09 科技前沿 -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將擇機出艙
2021-11-05 16:06 航空航天 -
百度“知識增強的跨模態(tài)語義理解技術(shù)”獲國家技術(shù)發(fā)明獎
2021-11-03 21:14 大公司 -
一箭雙星!我國成功發(fā)射遙感三十二號02組衛(wèi)星
2021-11-03 16:39 航空航天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shù)獎今天揭曉
2021-11-03 07:52 -
“最萌大國重器”投用!
2021-11-02 22:00 高鐵世紀 -
中國科學家成功證明凱勒幾何兩大核心猜想
2021-11-02 16:29 -
長二F遙十三末級殘骸已再入大氣層
2021-11-02 10:17 航空航天 -
兩部門:17家國家大學科技園“較差”,要整改
2021-11-01 21:25 中西教育 -
北郵深研院與天儀研究院共建“天算星座”,明年擇機首發(fā)
2021-11-01 16:43 航空航天 -
最輕“國之重器”發(fā)布加強版,怎樣吸引更多人使用?
2021-11-01 15:41 科技前沿
相關(guān)推薦 -
“中國正投入萬億美元,我們卻在這胡搞” 評論 41真急了!“白宮擬成立涉華關(guān)稅應急工作組” 評論 233特朗普也直說了:不行,就放棄 評論 233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國談成 評論 246最新聞 Hot
-
“中國正投入萬億美元,我們卻在這胡搞”
-
真急了!“白宮擬成立涉華關(guān)稅應急工作組”
-
黃仁勛訪華盼繼續(xù)合作,特朗普回應
-
中國男子在TikTok“神評”美國關(guān)稅,米爾斯海默秒答:贊同
-
“內(nèi)地電影票房過億那一刻,香港電影就被顛覆了”
-
美國稅局代理局長剛上任三天就被免,“貝森特抱怨他是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說了:不行,就放棄
-
“中國深知‘廣場協(xié)議’是致命的,特朗普別想了”
-
“中國稀土,關(guān)乎美國人生死”
-
美軍高官著急:中國速度太快了,是美國3倍
-
德銀:中國客戶減持美債,轉(zhuǎn)頭買歐洲資產(chǎn)
-
美國對中國再下黑手,“黃仁勛道出最大擔憂…”
-
跟特朗普談,拿中國當籌碼?英財相:蠢死了
-
加總理揚言:除了中美,還有其他人
-
美方將不再斡旋?梅德韋杰夫喊話歐盟:學著點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國談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