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政明:談到天眼低薪招聘時,腦海不禁浮現(xiàn)“青科”的臉
關鍵字: “天眼招聘難”背后的問題天眼年薪10萬難覓人才天眼招聘難科研人員科研人員待遇2017年11月1日,《自然》雜志網(wǎng)站發(fā)表一篇文章《各大機構博士后收入差異巨大》(Pay for US postdocs varies wildly by institution),再次讓外界目光聚焦美國博士后的收入水平。
這份調查報告由Gary McDowell博士從2016年12月1日發(fā)起,收集到來自美國51所公立學校和1所私立學校的近13000名博士后的收入信息。McDowel博士加入非盈利組織——“學術前景”(Future of Research),期望通過工資調查,維護青年學者權益,提高博士后收入的透明度。
在歷經(jīng)一年的調查中,他發(fā)現(xiàn)大部分高校都能及時提供博士后工資數(shù)據(jù),但也有部分高校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學校根本不清楚博士后的類別,有的將正式員工收入也囊括其中,還有的學校壓根不愿意提供博士后工資信息,比如加州大學就表示,無法提供工資單記錄。
還有部分大學甚至提供了不太可能的數(shù)字,如鹽湖城猶他大學稱有50位博士后每年賺0美元。McDowell認為,這些研究人員不可能是無償志愿者。后據(jù)猶他州大學一位發(fā)言人稱,該校博士后能獲得工作報酬。
此外,他忽視每年薪酬低于23660美元的411名人員,根據(jù)聯(lián)邦法律《公平勞工標準法》,這些博士后獲取的加班費低于這其中規(guī)定的門檻。
在篩除類似明顯不實信息后,McDowell最終對12554份工資信息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博士后年收入差別很大,最低僅23660美元,最高達114600美元。
其中,年薪介于40000—49999美元(折合人民幣26萬—33萬)的人數(shù)最多,為61%;31%的人年薪高于50000美元,更有2.1%的少數(shù)群體年薪超70000美元。對于這一高薪現(xiàn)象,McDowell推斷可能是由于個別高校將正式員工的工資摻雜其中。
圖片來自《自然》網(wǎng)站
博士后收入的不均衡也在不同高校間體現(xiàn)出來,工資最低的是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年薪中位數(shù)僅27515美元;工資最高的是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中位數(shù)收入為56000美元。
這份博士后工資調查涵蓋所有領域的全職博士后,沒有細化專業(yè),也沒有劃分工作年限,畢竟博士后第一年和第五年的工資差別還是比較大的。但整體還是可以大致呈現(xiàn)美國博士后群體的收入水平。
在一些領域,美國業(yè)界每年都會制定最新的博士后工資指導線,但不具有強制性。比如生命科學領域,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2017年的指導線是起薪47484美元,隨著工作年限增加逐漸遞增,工作第七年的博士后年薪為58560美元。
和中國青年科研人員相似的是,美國博士后或剛進入工作崗位的研究者也都面臨著成果壓力、生存困境,尤其是面臨家庭負擔或生育負擔的青年人,女性(尤其是少數(shù)族裔)博士后難以獲得無薪產假,男性就幾乎不會提到無薪陪產假這件事。
《自然》雜志過去也一直為這些難題呼吁。2016年10月,網(wǎng)站發(fā)布題為《年輕、有天賦、厭倦:科學家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文章,采訪多名剛入職高?;蚩蒲袡C構的科學家,他們都表示自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fā)表壓力,在資金申請和職位晉升上留給青年研究人員的機會已微乎其微。
2014年進入賓西法比亞大學擔任助教的青年學者Martin Tingley稱,“資助圈子是殘酷的”。但在外界看來,Tingley幾乎擁著完美的簡歷,哈佛大學取得統(tǒng)計學碩士學位和地球科學博士學位,擁有四年博士后經(jīng)歷,還非常罕見地拿到終身教職。
起初,他樂觀地認為,自己很快能成功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氣候科學結合并創(chuàng)造出基金機構想要的跨學科研究方法。但現(xiàn)實中,科研生涯非常艱苦。擔任助理教授第一年,就立刻感受到了在頂級期刊發(fā)論文、吸引基金和學生、課堂創(chuàng)新等各方面壓力,每周用在教學和研究上的時間長達60-80小時。
學校給他的20萬美元啟動資金已經(jīng)用完,這筆錢涵蓋暑期工資、電腦設備等各項費用,但他還沒找到下一筆大額補助。根據(jù)美國學術界慣例,他有三個暑期無法得到大學支付的工資。Tingley只能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申請資助,但是結果是“令人心寒”的。
Tingley和妻子分居兩地,去妻子所在的波士頓需要8小時車程,周末上下非常累,眼看著自己的壓力已經(jīng)達到了不可持續(xù)的地步。
最終,Tingley選擇離開高校去了私企——在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亞保險集團找到一份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工作,他認為在那里也能合法地利用自己的技能和訓練,能再次證明自己。
其實類似Tingley的經(jīng)歷在中青年學者中很常見:論文壓力,不斷增加的官僚機構負擔,越來越少的行政支持。針對他們的考核也越來越依賴于成果發(fā)表記錄和項目獲得情況,但同時由缺乏清晰的目標,他們不得不毫無盡頭地一篇接著一篇寫論文。
而與剛正式進入高校就職的青年人不同的是,資深學者或許在申請資金上的壓力減少,但獲得資金后的工作更重。對他們而言,內心期望成為優(yōu)秀科學家的內在壓力十分巨大。
科研是一個風險巨大的事業(yè),尤其是遇到難以突破的瓶頸期時,就可能宣告失敗,而真正能留名科學史的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
另外,科研界還面臨著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研究人員的收入失衡正越來越大。
2017年7月,《自然》網(wǎng)站發(fā)布一份調查稱,“科學界的1%:科研中的收入不平等是如何越來越糟的”。
調查提出,頂尖科學家的工資正在飛速增長,但其他人卻被遠遠拋在身后。2015年,在加州大學實驗室中,有29名醫(yī)學研究者賺取超過100萬美元,至少有10名非臨床醫(yī)學研究者拿到40萬美元以上,但同時加州大學數(shù)千位博士后只能拿不到5萬美元的薪水。年輕教授做得更好,但很多人的報酬依然不到頂級研究者的四分之一。
加州大學的這個現(xiàn)象并非獨一無二。如果說過去科學領域的工資收入相對其他經(jīng)濟領域更為公平的話,那么隨著這幾年競爭越來越激烈,收入差距拉大的速度也逐漸增快。
圖片來自《自然》網(wǎng)站(以上基尼系數(shù)中的“0”意味著每個人的收入都是一樣的,數(shù)值越大就不平等性增加,1表示最大的不平等——除了一個人之外,每個人都一無所獲。)
從上圖中也可發(fā)現(xiàn),對工作抱怨最多的是“可支配資金”,占20%;在工資漲幅上,歐洲科研人員的工資停滯是最多的,亞洲與北美大致持平,增長率均在60%左右。
無疑,科學是危險和昂貴的,而最大限度降低風險的方法是選擇一個被證明是勝利者的人。有美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新的科研大樓在全國各地興起,但科研機構更愿招聘能帶來基金資助的高產科學家。這導致科研機構之間爭奪一小批頂級科學家,也有可能推高他們的薪水。而行政部門增加的預算,最終還是被這些熱門科學家申請到。
但從青年科研人員的角度而言,獲得職位要求越來越高,資金申請越來越難,這一切仿佛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這也難怪《自然》雜志2016年9月在推特上問:“年輕科學家面臨的挑戰(zhàn)是什么?” 有人回答,“老科學家”??梢姡蒲腥藛T的世代問題正日益突出。
最近,中國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如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提高收入的相關文件,期待這些文件能落到實處,真正給科研工作者帶來利好。
【參考資料:《自然》網(wǎng)站,中國科協(xié)《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知識分子”等發(fā)布的《青年科研人員職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調查》等】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朱敏潔
- 最后更新: 2018-11-03 11:47:51
-
分析師:330億美元收購紅帽,IBM實際承認在公有云領域失敗
2018-11-03 10:58 大公司 -
中芯國際張汝京:國內半導體材料和設備最薄弱也最有機會
2018-11-03 10:52 科技前沿 -
長征九號總師:未來發(fā)射重型火箭或無需塔架
2018-11-02 18:50 航空航天 -
遠望3號船完成北斗三號衛(wèi)星海上測控任務
2018-11-02 16:20 科技前沿 -
-
全球手機三季度出貨量下滑3%:華為、小米逆勢增長
2018-11-02 10:12 手機 -
鋰電:沒有硝煙的產業(yè)戰(zhàn)場
2018-11-02 09:10 產業(yè)萬象 -
京東方業(yè)績下滑明顯,怪依賴政府補貼?
2018-11-02 08:08 IT新浪潮 -
中國芯片企業(yè)遭美限制后,“盟友”暫停合作
2018-11-02 07:15 中美關系 -
北斗三號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
2018-11-02 07:00 航空航天 -
俞敏洪:華為芯片中間一半專利都來自美國
2018-11-01 18:26 手機 -
進博會參觀全攻略④丨你要pick哪項“黑科技”?
2018-11-01 15:27 進博會 -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將首次集體亮相珠海航展
2018-11-01 10:35 航空航天 -
金立5.4億私募債違約 離職副總裁俞雷曾稱欠的錢都會還
2018-11-01 07:18 -
百度Q3營收282億 李彥宏:信息流是一大亮點
2018-10-31 17:07 大公司 -
準備破產重組?ofo辟謠
2018-10-31 16:27 商業(yè) -
我科學家破解分枝桿菌能量代謝奧秘 對抗耐藥結核有重大意義
2018-10-31 13:44 醫(yī)學 -
中科院“第二糧倉”十三五重大突破項目培育出多個科技良種
2018-10-31 12:26 科技前沿 -
Facebook2018年第三季度凈利潤51.37億美元 同比增長9%
2018-10-31 10:23 -
科技早報|騰訊告幣應“抄襲微信” 新iPad Pro最高售價15299元
2018-10-31 09:58
相關推薦 -
“華爾街聽信特朗普,代價慘痛” 評論 14“看看美國關稅大棒,再看看中國海南…” 評論 48全球股市巨震,特朗普還要一意孤行 評論 736“最好的反擊就是不反擊?中國是個罕見的例外” 評論 315“華爾街不少人想起了2008年金融危機” 評論 177最新聞 Hot
-
“尹錫悅別再扮演總統(tǒng)了,先向人民道歉”
-
“首次準備解除武裝,避免刺激特朗普”
-
全球股市巨震,特朗普還要一意孤行
-
美媒緊盯:中國,60天了…
-
美部長:百萬美國工人將“擰著小螺絲”造iPhone…
-
馬斯克嘲諷“哈佛經(jīng)濟學博士”,納瓦羅回懟:他就是個賣車的
-
華爾街鐵粉變臉:特朗普,收手吧!
-
馬來西亞總理領頭:東盟要“抱團”
-
美“對等關稅”沒提俄羅斯,白宮回應
-
“歐洲200歐元,非洲才3美元,我們正面臨‘碳掠奪’”
-
美財長試圖安撫:股市短期波動,別慌
-
“最好的反擊就是不反擊?中國是個罕見的例外”
-
一開盤,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新加坡也都崩了
-
勒龐呼吁支持者:效仿馬丁·路德·金
-
美股暴跌,美財長:怪DeepSeek…
-
“特朗普這么做就是干涉法國事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