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迪恩·拉赫曼《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
菲律賓之后,誰是美國的下一顆棋子?
此前美國高度重視菲律賓盟友地位,因為后者提出的南海仲裁案給美國插手的道德借口。但如今菲律賓明顯改變立場,迫使美國積極拓展新的同盟關系。那么,美國下一個“小弟”將是誰呢?[全文]
-
奧巴馬卸任后,重返亞洲戰(zhàn)略要悲劇
縱觀奧巴馬執(zhí)政這些年,美國一直試圖讓所有亞洲盟友放心:美國既有在亞太地區(qū)維持主導性軍事實力的手段,又有這樣做的意愿。眼下奧巴馬即將卸任,他標志性的外交政策倡議——“重返亞洲”也將面臨悲劇性的前景。[全文]
-
西方主宰走向末日 亞洲崛起取代“美式和平”
幾個世紀以來,東西方之間的財富和技術差距如此之大,不論人口的差異,西方國家一直主宰著國際事務和商務活動。但是過去二三十年里,亞洲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意味著隨著亞洲人口的增加,東西方財富差距已大幅縮小,并使得世界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出現(xiàn)傾斜。[全文]
-
特朗普已經(jīng)改變了世界
作為共和黨候選人的特朗普,十有八九會在全國得到40%以上的選票。美國的很多自由主義者,依然傾向于把特朗普現(xiàn)象當作噩夢,希望11月就能醒來。但這似乎不大可能。如今,特朗普已經(jīng)充分地展示了他宣揚的觀念具有多大的政治效力。在美國和歐洲,新崛起的民族主義者一代將從特朗普的選舉突破中獲益良多。[全文]
-
英媒:英國也在轉向亞洲,不惜損害與美關系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wǎng)4月27日發(fā)表題為《全球的重心已經(jīng)轉向亞洲》的文章稱,全球的重心已經(jīng)轉向亞洲。文章稱,美國“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戰(zhàn)略是奧巴馬時期美國提出的標志性外交政策,美國在貿易上最優(yōu)先考慮的對象既非英國,也不是歐盟,而是亞洲。一些英國人和歐洲人希望,奧巴馬總統(tǒng)任期的結束或許意味著美國會降低對亞洲的重視程度,重新將重心轉向大西洋,這種情形不大可能出現(xiàn);另一方面,卡梅倫政府則一直在實施自己的轉向亞洲戰(zhàn)略——甚至不惜損害與美國的關系。奧巴馬政府的一名官員曾向英國《金融時報》抱怨英國“不斷遷就”中國。[全文]
-
奧巴馬主義的10個要點
奧巴馬“一心要把美國的注意力轉向亞洲”,“亞洲代表未來”。奧巴馬對美中競爭加劇并不放任自流。有趣的是,他似乎認為中國經(jīng)濟疲軟會加劇隱患,因為這使中國更有可能“訴諸民族主義”。相比之下,希拉里似乎更擔心一個強大的中國,她曾說:“我不希望孫輩生活在一個由中國統(tǒng)治的世界?!?a href="/JiDiEn-LaHeMan/2016_03_19_354379.shtml">[全文]
-
我為2016卜一卦:帶來驚喜的可能是中國
“連續(xù)性偏差”是指當預測今年時,我們會認為今年和去年有相似性。事實上,我們可以從近期政治發(fā)展歷史中發(fā)現(xiàn),決定一年走勢的往往是那些重大意外和突發(fā)的中斷,決定一年政治發(fā)展趨勢的往往是那些無人能料到的意外和突發(fā)性事件。2016,世界會飛出哪幾只“黑天鵝”?[全文]
-
奧巴馬和普京終于像同事了
俄羅斯和西方在共同敵人“伊斯蘭國”面前,會不會開始攜手作戰(zhàn),擱置彼此間的分歧?這個想法使西方許多俄羅斯分析家坐立難安,而且它的確牽涉到許多極度復雜的因素。然而,出于以下幾個原因,俄西和解仍然值得嘗試。[全文]
-
中美思維差異:直和彎的區(qū)別?
“其實美國總統(tǒng)和中國主席并不知道該如何同對方交談。他們就像兩臺使用不同操作系統(tǒng)的電腦?!敝忻纼蓢创澜绲慕嵌忍觳畹貏e,但它們都視自己為“中央王國”。一定有某一方產(chǎn)生錯覺了吧。[全文]
-
難民與選民之間,歐洲還能撐多久?
目前這場難民危機正敦促歐洲人兌現(xiàn)普世人權價值觀。歐洲將為此付出多么高昂的代價?未來面臨多少困難?會發(fā)生怎樣的社會嬗變?這些問題顯然不是那些在慕尼黑車站歡迎敘利亞難民的德國群眾所考慮的。他們的信念雖然暖心,但卻天真得危險。[全文]
-
亞投行凸顯美國任性
亞投行的劇情正在走向美國外交大潰敗。華府與中國主動挑起斗爭,然后輸了,無意間成為21世紀權勢大轉移的點火索。中國希望讓亞洲國家明白,與其擔憂中國崛起,不如從中國經(jīng)濟繁榮當中分一杯羹。中國大多數(shù)鄰國似乎已經(jīng)下了結論:機不可失。[全文]
-
歐盟已失去改造鄰國的能力
遏制鄰國局勢動蕩,這種空泛的理由大概無法打動西歐大陸選民,這些選民深受經(jīng)濟衰退和歐元危機打擊,更擔心來自新成員國的廉價勞工大規(guī)模移入。歐洲的政治極端派力量正在壯大,如果有政治家尋求救助歐盟鄰國,那么他們就是在冒險進一步激怒已涌向政治極端派的歐洲選民。[全文]
-
當西方對自己的未來喪失信心
西方世界自身已經(jīng)失去了對未來的信心。美國社會不平等狀況正在加重,流動性下降。皮尤研究中心民調顯示,62%的美國人說下一代會比上一代活得更糟糕。發(fā)展中國家的樂觀情緒和西方國家的悲觀情緒都在逐漸上升,兩者不無聯(lián)系。奧巴馬上周的演講提到,“自1970年代起,社會契約開始解體。”而恰恰是1970年代末,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全文]
-
國家興盛與衰落的原因
3月18日,《金融時報》主筆拉赫曼做客觀察者網(wǎng)。拉赫曼說,國家興衰的關鍵是政治自由這是西方的傳統(tǒng)觀念,形成于蘇東解體,美國和西方在冷戰(zhàn)中取得勝利之后。中國在經(jīng)濟增長方面創(chuàng)造了奇跡,問題在于,如果這一奇跡不是源自政治自由,那么會是什么呢?……[全文]
-
吉迪恩?拉赫曼:中國現(xiàn)代化不可阻擋
認為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超級大國,或者堅稱中國在深層次上是個不穩(wěn)定的國家,這兩種看法孰是孰非?吊詭的是,雙方?jīng)]說錯。中國顯然面臨著巨大的政治和經(jīng)濟挑戰(zhàn)。然而未來的不穩(wěn)定不太可能破壞中國的崛起。[全文]
-
吉迪恩?拉赫曼:西方在阿富汗已經(jīng)失敗
五年前美國拒絕與塔利班(Taliban)對話,現(xiàn)在是塔利班拒絕與美國對話。這就顯示出阿富汗的力量平衡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怎樣的轉變。西方在阿富汗的干預已經(jīng)失敗。[全文]